图片发自简书App
五、结夏
很多事情真的不可思议,以黄帝内针的传讲而言,真正的开讲始于三亚,之后陆陆续续都在南方,比如南宁。而在传讲将要结束的时候,因缘又把我们带到了古有南昭之称的大理。再过几日便要端午了,端午即正午,亦即正南、正夏,忽然眼前浮现“结夏”字,且就以此为题,圆成黄帝内针的传讲。
结于夏,亦就是结于南,亦就是结于九针,这一切虽非刻意,却似乎处处透显着“九针从南方出”的蕴意!当然,结夏最原始的涵义应属佛陀当年制订的结夏安居。印度的夏日炎热非常,且有长达三个月的雨季,正好据此安居。结夏既有护生之意,亦有以期自修自度,积厚养深。对于内针的学人而言,亦可藉以培育大医之精诚!
而在我的心目中,还有另外一个想法,就是三月之期,正好可以作为内针的修习之期。如果将来要做黄帝内针的教育或培训,三月为期足矣!通过三个月的学习,学人应能基本熟练地掌握内针的法理及操作应用。三个月可为内针的结业之期!为什么不说毕业呢?内针虽然至简至易,但修学却无有止境,一辈子的功夫都不嫌长。因此,内针的学人且不可因其神奇,因其效用立竿见影,而生丝毫骄慢。骄慢了,不但见不到真(针)谛,必又毁了自己。
熟悉针道的同仁也许会间,我们数次提到九针那黄帝内针用的是什么针呢?我们主要用毫针!因为毫针已足以启中,已足以用中,故亦不待其余了。
结于夏的这一讲,我会谈谈内针如何审穴,以及内针的其他禁忌。当然,也会谈及急症的处理,还有内针特具的导引。
图片发自简书App
1.审穴
(1)如何求同气
同气相求是黄帝内针谈得最多的一个概念,在这里还要继续作强调,是因为我们不希望把同气停留在概念上,而必须将其融化到日用里,融化在每一针上。同气是内针在用上的根,那如何来求这个同气呢?还是必须将它放回到三才和阴阳里。《老子四十二章》里讲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求同气正好要反过来,从三开始。三是三才,是三焦;二是阴阳;一呢?一是“阿是”!“啊”是了,是了!
所以,同气是从三开始求的,无论任何地方的不适,首先必须在三上求出同气。是属于三里面的上(天)?还是三里面的中(人)?抑或三里面的下(地)?比如头痛,一听这个症,便知要在上里面求同气。上里面求同气,便意味着要在上里面施针,腕踝末端的区域一下便被锁定了。然而,踝腕以远有那么宽广的地方,有那么多穴位,究竟选哪呢?这就需要从三退回来。二是阴阳,是三阴三阳六经,是八脉所系,当然,还包括上下左右的阴阳。根据痛的处所,就能从二上求出同气。比如痛在前额,便知是阳明;痛在头侧,便知是少阳;痛在后脑,便知是太阳。根据痛的左右,便在二的层面完成了同气相求。便能于上述三的基础上,确定施针的部位。如系右前额痛,那么施针必在左踝腕及周边的阳明区域。这里为什么要用区域呢?因为还不是最精确的下针定位。阳明有经有络,而在经则刺经,在络则刺络!所以,精确的定位,还有待最后的这步“一”!一便是求阿是!
图片发自简书App
(2)阿是穴
针灸教材中讲的阿是穴,又名不定穴、天应穴、压痛点。这类穴位一般都随病证而定,多位于病证的附近,当然,也有距离较远的,通常都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阿是穴的取穴方法是以痛为腧,即俗称的“有痛便是穴”。而黄帝内针体系的阿是穴,是在同气的基础上,才有阿是可言。
阿是穴是孙真人提出的针灸疗法,见于《千金方》其谓:“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阿是之法,为后世针道开辟了一条简便易行的路径。在内针体系,我们充分师取了阿是的用意,只是我们没有在病处求阿是,而是转而在同气上求阿是,可以说是别开生面。
同气上怎么求阿是呢?仍以上述的右额头痛而言,根据内针四总则,假使我们确定要针左侧的合谷,而合谷穴的具体位置一查便知。但是,我要告诉大家,合谷之在合谷,那是就平人而言。平人的合谷位于常处,也就是教科书上判定的位置。那么,对于非平人(病人)而言,合谷就不一定在常处了。它很可能在非常处,那我们如何去确定这处于或常或非常处的合谷呢?阿是之法便是最好的确定方法!
于同气中求“阿是”,这便属于一,所以,内针审穴的要诀是:三二一!由三退到二,由二退到一!一就一锤定音,一就一锤定针!具体的方法是:以上述求出的合谷穴为中心,师用阿是之法,以拇指指腹不轻不重地按压穴位及周边区域,最敏感的地方(亦即最酸、麻、胀、痛之处),即合谷阿是穴,即下针之处!合谷阿是有可能正处合谷,有可能在合谷上下,在上下皆为在经;有可能在左右(或内外),在左右即为在络。余者依此类推。若能正下阿是,往往针入症失!
图片发自简书App
(3)穴外定穴
扫一眼经络穴位图谱,便知穴位的分布并非一穴挨着一穴,如环跳与风市便相去甚远。而身体的病证却不一定依着穴位来,它可能随处都能发生。因此,就有一个穴外定穴的问题。穴外定穴依然是四总则,依然是同气求阿是。规矩法则其实已言尽于上,这里只提醒大家记住同身寸两分法。如阳明经阳溪穴至曲池穴之间的距离与解溪穴至犊鼻穴之间的距离并不相等,但,这没有关系,假使病证出现在阳溪穴和曲池穴连线的中点,那解溪穴至犊鼻穴连线的中点,便是同气,于此处求其阿是,便能八九不离十。如果病证不在上述连线中点,而在三分之一处或四分之一处乃至无数分之一处呢?由此便知《素问·阴阳离合论》何以要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依此要则,依此规范,无论病在何处,皆不出同气之“手心”!
图片发自简书App
2.用针禁忌
对于针道而言,既要知道可针,亦要知道不可针, 这就关系到用针的禁忌问题。
(1)肘膝以上及整个躯干和头部禁针
这一禁忌已反复多次强调,于此列为第一,学人务须牢记!
(2)患处禁针
有关内针之道,通过这次传讲,已合盘托出于上言语道断之处,我无法言表;我不知道的,也无法言表。若把上述传讲的弄清了,自然不会于患处用针。如要于患处用针,便自不属内针一系了。
(3)不信者禁针
今天我们虽然一厢情愿地将医学纳入了科学的轨道,但,就其实质而言,医学的范畴要远大于科学。在科学的轨道,我们不用谈“信任”二字,然而在医学,信任有时甚至可以成为获取疗效的关键。因此,没有信任的前提,往往劳而无功,甚至适得其反。在这一点上,内针的学人需要好好把握,更须细心领会什么叫信任。信任或不信任都在言谈之中、在表情之内、在举手投足之间流露,学人需于此领而会之,便可作用针与否之抉择。针道一途,看上去是医者将针刺入病患体内,但,实际的作用却离不开心,这个心当然是指医患双方。我们讲信任,怎么个信任呢?信任其实就是信心任物。《灵枢·本神》曰:“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以此观之,诸事必通过心方能成办,或者说心乃诸事成办的关键所在。从这个角度去看待信任,便知非同寻常了。
(4)特殊情况不用针
特别疲劳或过饥、过饱,以及饮酒后,一般不宜用针。若在这种情况下用针,发生晕针的概率会比较高。
(5)皮肤受损处不用针
由于四总则给出的规范,为我们选择针处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所以,对于内针而言,并没有一个必针之处。因此,避开皮损处进针,对我们来说是很容易实现的事。
3.常用急救
对于中医学人而言,我认为有一个观念是必须纠正的,那就是中医只治慢病的观念。这一观念的形成与针道衰微关系密切。因此,还针道面目于本来,复还并彰显针道应有的效用,尤其是急救方面的效用,实乃当代中医学人尤其是内针学人的当务之急!以下仅就个人经验所及,简单谈谈常见的急症处理,以为抛砖引玉之用。
图片发自简书App
(1)毫针急救
①角弓反张
角弓反张虽然是癫痫的常见症状,但并非癫痫独有的症状。比如中暑、高烧不退及严重吐泻的病人也会因为抽搐,背部肌力增强而角弓反张。角弓反张属于督脉的挛缩,当然也包括太阳经,对于此类急症,首先考虑人中穴、后溪穴、申脉穴。人中与承浆是诸穴中最大的一对阴阳,是真正的天地。人中乃督脉之本经同气,而反张在后,人中在前,正是阳病治阴之典范。后溪、申脉既与督脉交会,又为太阳本经同气,于角弓反张甚宜。由于角弓反张的患者大都神志不清,问诊困难,除人中之外,一律按男左女右取穴。此外,根据十九病机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角弓反张还与肝经有关,故针刺太冲亦有良效。角弓反张病在于后(背),阳明经行于前,后病前治,合谷亦为常用之穴。角弓反张若伴神志不清的,可刺劳宫、涌泉。若出现呼吸困难,刺内关甚效。当然,加刺然谷、太溪,纳气归肾,其效更速。
②中风
中风是当今很常见的急症,又称脑中风、脑卒中、脑血管意外,中医则分中经、中脏。中经络多致半身不遂,中脏则多致神识昏迷及呼吸循环障碍。半身不遂之中经,按内针常规处理,不在此例讨论。
中风急症,首先要考虑厥阴同气,可首选劳宫、内关、太冲、中封诸穴,若神志障碍明显,需考虑少阴,可选涌泉、太溪、少府、通里诸穴。通里有什么作用呢?其实它的名字已经告诉我们了。里不通,才有中风诸事,将里通了,便复归太平!
这里我要稍稍强调一下阳明的作用,在中医的体系里,危急之证一般分闭、脱两类,而危急闭证即与阳明关系密切。有关这一点,我们打开《伤寒论》,便能从中找到证据。大家知道,危急闭证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神志障碍昏糊,而描述神昏的条文基本都集中在阳明病篇。故而闭证神昏从阳明入手,是值得重视的路径。另外,在针灸里,阳明也是最常用的一条经。按照背为阳、腹为阴的原则,所有的阴经都遵则而行,唯有足阳明胃经不行阳部,反行阴部。这个阳行阴位的特征,成就了它的居中性质,故而针刺阳明,更能促进“中”的恢复。我认为,这应该是它最为常用的根本所在。此外,阳明乃多气多血之经,针刺阳明,对于促进气血的恢复,亦大有裨益。阳明可选内庭、解溪、丰隆、足三里、阳溪诸穴。
中风急症,针刺经外奇穴八风、八邪,亦是宝贵的经验。从内针的角度看,八风八邪亦不过是头(脑)的同气,亦在同气相求的范畴。八风穴即足趾趾缝间,当赤白肉际处;八邪穴即手指指缝间,当赤白肉际处。
图片发自简书App
(2)锋针(三棱针)刺络急救
锋针为九针之一,就是大家都熟悉的三棱针,主要用于刺络。我常习以12号注射器针头代替锋针,使用起来更为方便。锋针于急救可谓有先锋之效,无论是脑中风还是心脏病急性发作,皆可以锋针刺络出血。可首选百会穴及双侧耳尖,若有口眼歪斜,则加刺耳垂。如果再配合开四关,即针刺合谷、太冲、内庭陷谷四穴,则问题更易化解。凡属急危症,于百会、耳尖之外,尚需配合十宣、气端(十宣大家都很熟悉,在手十指尖端,左右共10穴。气端则可能很多人不了解在脚十指尖端,左右共10穴,可视为经外奇穴)锋针点刺挤血,如果挤血时呈喷射状射出,多能化险为夷。若点刺挤血,出血甚少,挽回多半困难。另外,若系中暑急症,则应首选尺泽、委中刺络放血。刺络仍依男左女右,或双侧皆刺。刺络当视青筋怒张处刺,故不局限于穴位,凡周边有青筋(静脉)怒张者,皆可刺之。
(3)艾灸急救
艾灸急救主要用于危急脱证,脱证的特征,除有可能发生神志障碍外,主要可见面色苍白、手足冰、大汗淋漓。闭证多系阳明,脱证则多系少阴,为阳气逆脱使然。救治当以回阳救逆为要,艾灸无疑是最方便的选择。常用的灸处是劳宫、涌泉、神阙及关元、气海等。另外,针刺就免不了有晕针的可能,晕针的表现与脱证相仿,虽然表现吓人,实际并不危险。只要立即拔针,并按上述处理,便能很快消除。
(4)指掐或提捏
以上谈及的诸多急救措施,一定程度上都可用指掐来完成。尤其在仓促无针灸用具的情况下,指掐更能争分夺秒地完成急救,转危为安。指掐的部位亦即用针的部位,力度适中,以能承受为度。另外,部分惧针的患者,亦可以指代针。
以指提捏或提拨,最常用于腋前大筋和腋下极泉。以之救治心脏病急性发作,如心绞痛、心梗,往往会收意想不到的效果。
极泉穴的拨动方法:中指在右极泉穴处(异位心例外)将肌肉向后推然后向前拨,如此后前拨动,患者如触电般筋麻至手,则说明拨法正确。若无此感觉,则需调整角度、力度。
腋前大筋拿法:以拇指和食、中、无名指提捏右侧大筋,向前拉放,连续三次。同时密切观察患者面色、表情及呼吸变化,如果拿捏到位,心前绞痛或压榨感瞬间即可消失。若三次不行,可以连续提捏六次或九次。腋前大筋为厥阴循行路线,与心腹内关谋同理同气,依此亦知,提捏股内侧大筋亦会有同样效果。
图片发自简书App
4.内针导引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既是针道的总则,亦是导引的总则。也可以说,黄帝内针之所以法简而效宏,与导引的参与不无关系。导引启中、用中,进而和合阴阳。有关导引,前面已经有所谈及,并介绍过刘力红教授讲导引按跷的视频。我这里则要从另一个角度跟大家谈一谈医患之间的“导引”,用《素间·汤液醪醴论》的话说,就是病与工的关系。论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按照《内经》的这个教言,病与工,也就是医患之间必须相得,这是病愈的前提。那么,如何谓之相得?如何才能相得呢?所谓相得,以我自身的感受而言,其实就是医患之间的共同意识。而导引无疑是实现这一共同意识的关键!上述的导引为的是实现内在的和合,此处的导引则是要实现医患的和合。医患之间能相得益彰,病患往往消于倾刻。在这一点上,甚是需要我们心领之,神会之。这亦是内针的不传之秘!
按照内针规范,当我们将针送入应入之处,我们就不再关注于针处了。不管它是如迎浮云,还是沉鱼落雁,统统不作理会!内针不在乎针感上的得气,针感上得气与否丝毫不会影响疗效。内针在乎的是得不得同气,若得同气,则能相求,相求必然有应!内针追求的境界是悄无声息地将针送入,不给患者带来丝毫痛菩。当然,这需要功夫,需要假以时日。针入以后,我们关注的焦点是病患之处!这里用了“我们”,乃指医者与患者,医者以言导引之,患者以意关注之,病处的变化便当即发生。这个变化或指疼痛的消失减轻,或指功能的部分或全部恢复,种种奇迹,皆是平常。内针施治的整个过程不行针,一般留针三刻(45分钟)后除针。留针期间,病者只需静静留意患处,感受疾苦渐去的愉悦!
黄帝内针的妙用在于守神,在于得神,而心为神之主,上述的医患相得,即指心之相得。心周太虚,无有界限,若能相得,则本标合一,所愿皆成。何能相得?医者必先发大慈恻忍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外此,别无捷径。
医道以扶危济困为唯一目的,内针之道入门虽易,若欲深入,必须全力。如此方能由针而会真,由针而全真!最忌讳者,乃恃此所长,专心名利。凡属此类,不但于内针之道无有进益,终必以此误己误人。内针学人务须谨记!
各位同仁,黄帝内针传讲将结于此,期望大家努力!若能于内针学人处见证针道拔刺、雪污、解结、决闭之效;更能于内针学人之操守见证中国文化之和美,则吾愿足矣!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