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时节,暮色如墨砚里晕开的浓黑,缓缓浸染了村落的檐角。村口的老槐树枝桠间,最先飘起了几缕灰白的烟雾,那是纸钱燃烧的痕迹,似是天地间悄然系起的思念之线。
母亲站在院落的香案前,指尖捻着一沓沓黄纸。她的动作极缓,每一次折叠都像是在与时光对话——将裁好的黄纸对折、压边,指尖掠过纸面时,沙沙的声响里,我仿佛看见那些纸张在她手中渐渐有了形状,成了寄往另一个世界的“金元宝”。她的指腹有些粗糙,那是常年操持家务留下的印记,可此刻捏着纸张的姿态,却温柔得像在呵护易碎的星辰。一张、两张……百余张黄纸在她手下蜕变成一个个饱满的元宝,码在竹篮里,像一捧捧待放的金菊,静静等候着被送往远方的亲人手中。
父亲则在旁侧的土灶前忙碌。铁锅烧得滚烫,他往里头倒入清油,油温升起时,滋啦的声响惊飞了檐下的麻雀。第一样下锅的是炸耦合,他将拌好的肉馅嵌入两片莲藕之间,轻轻按压,那藕片便似是噙着一团软绵的心事。放入油锅的瞬间,金黄的油花疯狂地簇拥上来,耦合在锅中翻滚、膨胀,不一会儿就变得金黄酥脆,香气裹挟着烟火气,在院落里四处弥漫。接着是炸带鱼,父亲将腌制好的带鱼段一一放进油锅,鱼皮在高温下迅速收紧,泛出琥珀般的色泽,那咸鲜的味道混着油烟,竟莫名地让人鼻尖一酸——这是爷爷生前最爱的下酒菜啊。还有炸丸子,萝卜丝与肉馅在父亲的大铁勺里团成圆润的小球,投入油锅后,它们在油花里欢快地跳动,不一会儿就变得外焦里嫩,咬开一口,热乎的香气直往喉咙里钻。
香案上,除了这些炸货,还摆着几样清供:一碗晶莹的米饭上插着三炷香,旁边是切得齐齐整整的苹果、掰开的月饼,还有一碟母亲蒸的寿桃馒头。烛火在案头跳跃,将供品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墙壁上,明明灭灭间,恍若亲人的轮廓在光影里微动。
待祭祀的供品备齐,我们便提着竹篮,往村后的坟地走去。小路两旁的狗尾巴草在晚风里摇曳,萤火虫提着微弱的灯笼,在草叶间穿梭。到了坟前,父亲将元宝堆成小山,母亲细心地摆好供品,我则点燃了一挂鞭炮。鞭炮声在空旷的野地炸开,碎屑纷飞如金蝶。父亲点燃了元宝,火苗蹿起时,黄纸迅速蜷缩、变黑,最后化作灰烬,被晚风卷着,悠悠地飘向远方。母亲跪在坟前,絮絮地念叨着家常:“爸,妈,你们在那边好好的,我们都好……”声音轻得像风,却又重得像铅,压在每个人的心头。我看着那簇跳动的火焰,恍惚觉得爷爷奶奶就站在火光明灭处,正含笑望着我们。
从坟地回来,一家人围坐在堂屋的方桌旁。桌上的菜肴还冒着热气,炸耦合的酥脆、炸带鱼的咸香、丸子的软糯,混着供品的余温,在空气里织成一张温情的网。我们默默地吃着,偶尔说上几句家常,却都默契地没有打破这份宁静——这是属于我们与逝去亲人的默契,在食物的香气里,在沉默的陪伴中,思念有了具象的形状。
忽然,院门被轻轻叩响。我起身去开,门外站着的竟是两位陌生的老人,可他们脸上的神情,却让我心头猛地一颤——那眉眼,像极了照片里的爷爷奶奶。“孩子,我们来看看你们。”老人的声音温和,带着岁月的沙哑。母亲从屋里快步走出,看清来人后,眼圈瞬间红了。原来这是爷爷奶奶的远房亲戚,几十年未曾联系,竟在中元这天寻了来。
夜色渐深,堂屋里的灯火却亮得温暖。我们与两位老人聊起了爷爷奶奶生前的故事,那些尘封的记忆被一一打捞上岸:爷爷爱蹲在门槛上抽旱烟,奶奶总在灶房里哼着不知名的小调……他们的笑声、叹息声,在烟火缭绕的屋子里回荡,竟让我觉得,这个中元节,那些思念的线,终于在现实里打了个温暖的结。
窗外,月光如水,洒在院落的香案上,供品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中元的烟火渐渐散了,可那些关于爱与思念的故事,却在食物的香气里、在亲人的絮语中,永远地留了下来,成了我们生命里最温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