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拖延习惯会影响一生
那天,去理发店理发,看到老板的三年级的儿子正趴在茶几上写作业,随口问了一句:“怎么让孩子在这儿写作业啊,人来人往的。”结果一下打开了老板的话匣子:“放假两个月,天天玩,就是不知道写作业……”
我记得有一次在路上碰见这母子俩,妈妈在前面一面走一面唠叨:“你要死啊,还磨磨蹭蹭的,你能不能快点啊?一大早就开始准备,还磨蹭到这会儿……”
相信每个有小学生的家庭对这样的场面都不会陌生,每天早上上学,大部分家庭都会跟上战场一样,“快点,快点”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孩子做事磨蹭、拖延,是令许多家长头疼的问题。发展心理学认为,孩子幼时的一些坏习惯,如果没有及时纠正,很有可能成为终身习惯。
我还记得去年高考时网上一幅让人揪心的图片:深圳的一个考生因为迟到错过第一场考试,在校门口,孩子光着脚坐在地上,抱着头痛哭,妈妈在旁边也是崩溃大哭!
根据美国德保罗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瑟夫·法拉利的研究结果,20%的成年人是慢性或惯性拖延症患者,大学生里拖延症的比例则高达50%-80%。 这些拖延的习惯大部分都是从小养成的。
那么,身为父母,我们有没有反思一下,为什么孩子会经常拖延呢?反观自身,大多数成人其实也多多少少有些拖延的习惯,透过分析自己拖延背后的原因,我们也同样可以找到解决孩子拖延问题的方法,帮助孩子学会规划,提高学习效率。
二、拖延的三种类型
(一)及时行乐型拖延症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过度乐观的人往往会拖延,他们常常迷恋截止日期将近时肾上腺素奔涌的感觉。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越是期限临近,肾上腺素会提供一种能量,推动我们迈开步子迅速的把事情做完。有过这样的经历以后,很多人就会天真的认为就算自己没做什么,大概也会跟过往一样安然过关。
拿孩子来说,本来自己可以做的事情都被家长代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时间观念又算得了什么?
当父母帮忙代办所有的事情时,孩子就会形成强烈的心理依赖和习惯,对自己的事情缺乏参与感,总是很有耐心地等着家长解围。
(二)恐惧型拖延症
有研究分析,有一些拖延症的患者习惯把一些重要的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是源于内心的恐惧。这类人习惯在心中充满假设,比如在事情完成之后将要面对的批评与失败,所以对他越重大的事情,他们就越会拖延逃避。这种逃避心理,通常是因为过于在意他人对自己的想法。
比如说,孩子在学习一些新东西的时候,出现拖延现象,并不是因为他对这件事情不感兴趣,而是因为害怕做的不完美。我家女儿在学习思维导图的时候,虽然很感兴趣,但是每一周的练习都会拖到周天的晚上,这种心理其实就是孩子达不到心中的理想状态时,宁愿用拖延不做来避免出现错误。
另外,有些孩子早晨赖床,可能是潜在心理上,不敢面对眼前的一天。父母压力、功课压力或是同学不和都可能是他的困扰。
(三)无所适从型拖延
生活中很多习惯拖延的人,并不是所有事情都拖,而往往是那些比较复杂的事情才会拖。一些人并不是慢性子,只是面对需要做周密思考,需要慢条斯理的大计划时,会选择拖延。
如果一个孩子不了解他的角色和做事的目的,他就会倾向于不想做,但是孩子又很难抗拒家长的意志,拒绝家长的安排,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拖延。
三、怎么帮助孩子克服拖延症?
帮助孩子改变拖延的习惯,是我们每个家长的责任。我们可以从最小最简单的步骤开始,帮助孩子一点一滴的建立起好习惯。
(一)把复杂的任务分解成简单的行动
人性有一特点:只要复杂就拖延,只要简单就会有行动。
如果把复杂的困难任务分解成几个小任务,减少事件预期带给我们的痛苦,我们在选择开始的时候预计要投入的努力就会大大减少,由此可以有效削弱拖延倾向。
对孩子因压力而导致的拖延,我们可以采用分解思维,把任务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比如孩子不爱看书,我们可以和他约定,每天看10页,这样循序渐进,逐步增加页数,直到养成阅读的习惯。
一个简单的开始对于一个爱拖延的孩子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愿景清晰,让孩子清楚的知道该做什么,什么时间开始,什么时间结束。
(二)学会做待办事项清单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蔡格尼克”效应,说得是人们总是对未能完成的念念不忘,所以对于拖延症患者来说,每一件拖延未完成的事情,都会给其内心造成很大的压力。制定待办事项清单是个减轻压力的好办法。
我个人使用日程管理类工具的体会是,当你给清单上一项项任务打勾标注为已完成项时,心里的成就感会促使你迫不及待地去完成下一项任务。孩子其实也是一样的,一旦你给孩子养成了这个习惯,你离“甩手掌柜”的日子就不远了。最近两年,每个寒暑假我都会陪着女儿制定一份假期清单,把所有要做的事分解到每一天,我只需要关注整体进度就可以了。
使用待办事项清单,你一定要给孩子安排自由时间,你可以和孩子约定,只要完成了既定的任务,他就能够拥有自由时间,那么孩子自律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起来。他会为了争取这个自由时间,努力的把计划任务快点做完。
(三)让孩子承担该承担的责任
有一个词语叫“熟能生巧”,让孩子做事快起来,还需要多给他一些锻炼的机会,比如,经常让他计划时间、日程,并与实际用时进行对比,训练孩子的时间主观概念,必要的时候要适当地让孩子接受一些自然后果惩罚,让他认识到拖延的代价。
另外,还可以让他帮忙做家务,尝试解决一些问题等,在不断的实践中,孩子做事的能力与技巧也会大有提升。
父母要适时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承担由他们应当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培养出独立的品质,以及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好习惯。一个做事情有担当有交代的人,自然能够把控自己的时间,不会被及时行乐所俘虏。
总之,战胜拖延,培养良好的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每天一点一滴的积累,一步一步的践行,才能实现最终的目标。但是一切都是要从踏出第一步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