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故事之一                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生活(2)

        我们村的基本农田很少,大概每人有1.3亩,听大人说其他村子稍多一些,但具体的原因已经不记得了。当时的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红薯三种,其他的小米、黄豆、高粱也偶有种植,但占比都非常小,因为它们的产量都比较低,不能让这些产量低的作物占用大量的田地。

      那时候基本上没有化肥,地里面使用的大都是农家肥,粮食的亩产非常低,再加上粮食下来后要先缴公粮,剩下的才能根据“公分”的多少进行分配。我记得有一年,小麦平均每人分了70斤,玉米、红薯亩产相对高一些,但也仅仅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那时的农村的收入来源于农作物、家畜、家禽,其他的日常消费,比如衣物、食盐、煤油等生活用品全靠卖掉粮食、猪、羊(猪、羊只能卖给国家,粮食还可以自由买卖)去购买,用现在的观念去看当时的日子是没有办法过的,但当时并没有觉得日子有多么的难过,因为大家都一样,每家都有不少的孩子,日子过的都差不多,衣服、鞋子接力穿,虽有补丁但干干净净,有时候衣服显得小一些,但也能蔽体;粗茶淡饭,也能糊口;天天土里来水里去的,很少有人生病,也从来没有见过哪家孩子抑郁过。

        上面提到了农家肥,农家肥现在讲就是有机肥,是将家畜、家禽的粪便堆积起来,外面用稀泥巴覆盖上厚厚的一层,发酵一个月左右。当时农家肥也是要评定级别的,村里有经验的老人根据发酵后的情况给与相应的级别,再估算数量,综合后换算成“公分”,记录在册,最后参与粮食的分配。#老照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