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真善美 ——《草房子》读后感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樊发稼说:读《草房子》真正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文学的享受,艺术的享受,是一种真、善、美的享受。所以对于这样的书,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草房子》我共读了三遍,第一次是几年前,第一次教九年级的课文《孤独之旅》,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杜小康的生活经历,我先读了“红门”部分,后来被里面的孩子们感动了,随之读完了这本书,这次读更多的关注故事本身,每个人物的结局。

第二次读是在报完“整本书阅读”课程后,再次拿起书本,这次读,更多的关注情节,关注里面的景物描写,也是为了导读课做准备,读完后,在寒假前给学生上了导读课。

第三次读是在寒假里,与学生一起读书,说好的要开学做读书汇报,所以这次读,我更关注的故事里人物身上的品质,以及人物关系,没注意到的细节,以及文本所要表达的主题。

也是在第三次读的时候,我特别注意了桑桑这个人物,他是故事的观察者,也是文章的线索人物 ,这个孩子身上的真善美,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孩子,他见证了油麻地孩子们的成长,发现了真、善、美的存在。

                  桑桑的真

桑桑的真是一种真实,桑桑的真实表现在同龄孩子之间的玩耍,这符合一个孩子的天性,也符合这个年龄孩子的特点,他把自己内心的想法都化为一种行动,展现了出来,即使换来的是父母责骂,但是他依然那么真实,仿佛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勇敢,自我。所以文中说:桑桑就是桑桑,桑桑与别的孩子不大一样,这倒不是因为桑桑是校长的儿子,而仅仅只是因为桑桑就是桑桑。”

他的真实表现在用家里的碗柜给鸽子做高级鸽子笼,用自己的蚊帐做鱼网,大夏天的穿棉衣、棉袄等,这一切看起来调皮、不伦不类、滑稽可笑,这正是这个年龄孩子的特点,他们脑子里有各种新奇的想法,要证明自己的能力,要在同龄人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后来的桑桑与杜小康的“争斗”,也可以看到这一点,出游搭船事件、玩捉迷藏、自行车事件、“放火事件”,两个男孩内心的发展都与他们这个年龄,这时的心理发展相关,青春前期的孩子,更多的关注自我,一种独立、自主意识逐渐建立,他们开始想要得到同伴的认可,想建立自己的圈子。   

                  桑桑的善

独一无二的桑桑,又是真诚、善良、美好的存在,很多事件中,桑桑又是那个独立于他人之外,用自己的善良、美好去温暖他人。对纸月的关心,纸月被他人欺负,他勇敢地站出来去和别人打架,因为这个和外婆相依为命的女孩需要帮助,需要他人的关爱。

秦大奶奶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当要盖新学校,占用了她的地时,她用各种办法维护着自己的权益,只因为那块地,是自己辛苦一辈子和老伴挣来的,这块地是老人的情感的情感寄托,老人一度成为全村人的敌人,而桑桑愿意走进老人。当秦大奶奶躺在艾地里,是桑桑默默的陪着老人,他理解奶奶的选择。

桑桑对老人的爱心,逐渐让秦大奶奶的心温柔了,她选择救落水的乔乔,选择自己搬离油麻地小学,一个固执的老太太,桑桑却带给了他温暖和感动,而奶奶也用行动回馈了桑桑的善心,这是以心换心的结果。

当红门还很发达的时候,桑桑和杜小康是对手,他们会在人多的时候选择争夺第一的位置,两个男孩暗中较劲,要争个高低。当红门败了以后,桑桑却是那个最懂杜小康的人,曾经的对手,此时桑桑却是对杜小康的担忧和理解。“桑桑永远是一个善良的孩子。那一刻,过去的事情立即烟消云散了。而杜小康在看到桑桑在河岸上久久地望着他时,也忽然觉得,他最要好的一个同学,其实是桑桑。”

当杜小康去芦荡里放鸭,经历了人生的各种变故时,他成长了,他没有忘记给朋友的承诺——带回鸭蛋,而桑桑呢,在朋友经历了挫折,不得不辍学开始自谋生路时,他选择卖掉自己心爱的鸽子,为朋友凑钱,做小生意。这就是孩子们之间美好的情感,用善良换的善良,为彼此给予力量。桑桑是那个一心为蒋一轮和白雀着想的“红娘”,他不愿看到两个相爱的人痛苦,所以选择暗中送信,帮助他们,尽管结局不是桑桑想要的,但是桑桑却是一个能反思自己的孩子,他的帮助,他的反思,看到了一个孩子内心的挣扎。

细马来到这个陌生的油麻地,在孤独中承受着命运带给他的一切,而在这里,桑桑是他唯一的朋友,他愿意陪着细马放羊,挖柳树须,是让这个孤独的男孩不再孤单。

        桑桑的病

曹文轩自己说: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可能变为常识,只有一个东西是永不衰老的,那就是美。

《草房子》里的美,是现在钢筋混泥土里生活的孩子所缺失的,所以更加的珍贵,那是人性的美,是悲悯情怀的美,道义之美……桑桑身上展现的美,乃是人性之美,战胜生死的美,成长之美。

在最后的故事里,作者安排桑桑生了一种怪病,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病难以确诊,也不知道如何治愈,所以此时热爱荣誉的桑乔,再也不是那个工作第一的校长,而是一个为儿子东奔西走,心力憔悴的父亲。

生病后的桑桑也变了,他由调皮开始变得忧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四处求医无望的情况下,桑桑似乎对自己的病也失望了,那时的他只想着把更多的善意带给他人,在温幼菊老师的“药寮”里,温老师的故事带给桑桑勇气和力量,让他不再惧怕,他逐渐坦然面对生病,而且在心里盘算着自己能做什么。这就是我们的桑桑,在生病中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死,也从他人身上汲取了成长的力量。

如果说书中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桑桑在用善良关心爱护着、陪伴着每一个孤独、不幸的的人,而此时,当桑桑生病时,他收到的是他人的回馈——那些送出去的善意。

《草房子》里,作者借桑桑的视角展现了油麻地里的悲欢离合,一幅风俗画卷下,人与人之间的美好的情感,孩子们之间纯真的感情,对人性中美好的呼唤。

站在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这些美好,可以让孩子们看到淳朴、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写孩子故事,正是希望之所在,因为他们是未来,也是希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