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寻古咕咕
《演员的诞生》节目从一开播就赚足了观众的眼球,表情包和金句也频频霸屏,有“蚂蚁竞走”“海娃死了”等槽点笑料。作为一档以演技为标准的选秀,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大咖演技实力派的一面。
其中,辛芷蕾,刘敏涛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影响,一个是高级脸的冷艳女神,一个是经验丰富、演技细腻的“大姐”(刘敏涛在《伪装者》中饰演大姐明镜)。尤其是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期中,两人为了争夺灯笼可谓是尔虞我诈,大红灯笼亮了又灭,观众们也都为两位主人公的命运捏了把汗。
那这灯笼究竟有何来头?为何两人都费尽心机只求灯笼长明?且听我慢慢道来。原来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妻妾成群的陈府有个规矩,得到老爷宠爱的姨太门前可高挂红灯笼,也难怪两人为了争夺灯笼费劲心机。
这挂上的灯笼中间放着蜡烛芯,这才有最后灯笼倒了火烧陈府这一情节。如果没有猜错,这灯笼极有可能是西兴竹编灯笼。《萧山县志》记载,西兴灯笼始于南宋,当时宫廷所用灯笼均出自西兴。
两宋时期,取消宵禁,城市夜生活随之丰富,歌舞升平昼夜无休,便对夜间照明工具灯笼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在民国时期,西兴灯笼更是需求巨大,市场广阔,据民国《萧山县志稿》中记载:"灯笼,西兴相近各村妇女皆以此为生,有广壳、香圆、单丝、双丝、方圆、大小便行诸品,通销全省。"
电影中的故事刚刚好发生在灯笼市场兴盛的民国,便大胆猜测剧中的灯笼便是西兴竹编灯笼。虽然说灯笼在现在使用的人不多,但在旧时可谓是家家户户都少不了这灯笼。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必挂灯笼,尤其是姑娘出嫁时,送嫁队伍人都会提着灯笼,灯笼上便写着夫家的姓氏。
竹编灯笼竟有这么大的用处,但现在却难见灯笼的身影,原来随着电力时代的到来,灯笼开始由单一的照明工具变为喜庆节日的装饰灯具,又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式婚礼成为潮流,中式婚礼逐渐减少,连装饰灯笼都很少派上用场,西兴竹编灯笼逐步开始走向衰退,紧接着工业化批量生产的灯笼又进入市场,更是让制作精良但工艺复杂的西兴竹编灯笼无力抵挡。难道这古色古香的西兴竹编灯笼只能停留在电视电影中吗?
遭到现代制造工业冲击的西兴竹编灯笼,已经摇摇欲坠,难在屋檐之上烛光长亮。其实在与西兴竹编灯笼类似的传统手艺中,许多的手艺继承者,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匠人,并没有认识到这冲击背后所蕴藏的机遇,一方面手艺虽然遭受机械制造的挑战,但另一方面也能够将工业生产中所具备的优势“为我所用”,即取长补短。
即使制作的手艺赶不上机械的精准与高效,但创新的精神却是匠人所独有的,将创新的风格与技艺置于灯笼的外观与内核中。这时再借助机械制造的长处,是能够创造出更多精致且新意十足的西兴竹编灯笼的。
正如我们所提到的,西兴竹编灯笼渐渐在被同样具有照明作用且消耗物资更少的电子灯具给替代,并且大有将竹编灯笼赶下时代舞台的趋势。我们并不能否认,也不能抵抗这种趋势的发展,不如索性换条路发展,竹编手艺在匠人们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有了系统而科学的一套程序,为什么不拿来制作其他同样具有竹编特色的工艺品呢?
竹编茶具、酒具能提升人们对于饮茶、饮酒文化的关注程度;竹编餐具更能成为平淡生活中令人惊喜的情趣。这些行业与竹编手艺相结合,是势必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的。所以竹编手艺的发展,并非仅有灯笼一条路可走,将巧妙的手艺置于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是重新焕发生机的“灵丹妙药”。
当然匠人们也并非独自一人在战斗,政府在传统手艺的传承中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长期的关注宣传以及资金技术上的大力支持,使得西兴竹编灯笼的手艺传承人们能够大胆创新,寻求不同的发展之路,同时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对竹编手艺有兴趣的年轻人们愿意接触西兴竹编灯笼。匠人们的手艺“传承之路”得到了保证,那么手艺的“发展之路”被大红灯笼照亮的日子还会远吗?
谈了这么多西兴竹编灯笼在发展中所存在的机遇与挑战,大红灯笼最后能否高挂?西兴竹编手艺还能走向什么其他产业?你是否对它发展的过程与改变有自己的看法呢?不要吝啬你具有建设性价值的思考与建议,在下方评论区为西兴竹编灯笼留下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