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四重美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就无缘的喜欢读起词来。案头上有三本有关词的书是我常读的:一本是清代舒梦兰的《白香词谱》,被认为是“学词入门的第一书”;另一本是清代上疆村民选编的《宋词三百首》,据说是一本与《唐诗三百首》齐名的好书;第三本则是毛主席的《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

       无有选择、不分先后,只凭自己的心境择机拿起一本,随手翻开一页就读起来。有时候是在周末的早晨,有时候是在工作日的午休,有时候是在睡觉之前,读到会心感慨之处甚至会抄录一笔,然后再分享给家人朋友,其中的悦心欢宜是我平白、干涩的语言所难以表达的!

       我说喜欢读词并不是因为我懂词,可能恰恰是因为我不懂词。毋庸说词的意境、作者的情感,只平仄押韵一项有时就使我“望而却步”。直到后来读了王力教授的《诗词格律》才慢慢对词的格律有所了解,心中的芥蒂才逐渐放下,使我在了解格律的基础上更加侧重对词作者经历和心境的体悟,进而升华对生活和人生美的感悟。这种美在我看来,似乎有四重境界。

第一重:  写格律音韵之美

       词(又叫长短句、曲词等)最初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如果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我们今天晚会上艺人传唱的流行歌曲。只是后来,逐渐抛却了作曲只留下歌词,并独立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它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全盛于宋代。

       词是讲究音韵格律的。不同于流行歌曲的歌名和歌词,词可以没有名字,但一定会有词牌名。他就相当于为作词者所约定俗成、共同遵守的准则。一首词的词牌名往往决定了词的调数(段数)、词的总字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以及韵脚数。

       比如我们熟悉的词牌《如梦令》,原名叫做《忆仙姿》,为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所创作,后来苏轼将其改为《如梦令》。一般有三十三个字,押五个仄韵,一叠句叠韵。又比如《长相思》,一般是由双调三十六个字组成,上下片各三个平韵,一个叠韵。

       词牌名对词的限制性规定绝不是给词作者戴上镣铐,反而是体现出一种独特的设计之美,就像是建筑中的设计图,施工者只要沿着设计师精心设计的图纸依样操作就可以了。

      词牌名既是一个名字,更是一张名片。它就像是一个人的性格,标签鲜明;像是一座山的气魄,巍峨挺拔;像是一条河的气势,万千气象。所以,当你读到《雨霖铃》《蝶恋花》可能会联想到柳永的柔情,读到《满江红》似乎会联想到岳飞的悲壮,读到《临江仙》《定风波》可能会为苏轼的智慧所折服。而这一切似乎归于一种定式美,叫格律音韵之美!

第二重:写意境情态之美。

       词不但讲究格律之美,而且更加注重意境之美。有的时候意境这个东西最难把握,它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却能为众人所神会的情态。它似乎很神秘,却又真实地存在于词人的佳作中。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pei)”(欧阳修 踏莎行)似乎纠织着早春的寒、马的慵懒与征人离别的愁绪。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卜算子 苏轼)也许绘就的是夜深人静之际作者独自站在院落,望见天空中“孤鸿”飞过“缺月”的画面。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浣溪沙 秦观)写尽了作者那种百无聊赖、轻飘淡然中又夹杂着一丝愁绪的情感,着实令人感叹!

       像这样的例子在宋词中比比皆是。词的意境之美往往寄托于词作者所见之物、所见之景。景物本无情,但当所有景的特征勾连成一幅画面的时候,往往能够衬托作者的心际。这种心际正是我们读词者,或者每个人所经历过的、正在经历的乃至即将体验的,这种情态之美才显得更加动人、通达。

第三重:写人生惆怅之美。

      词是情感的表达,是词作者对人生经历的感悟。“《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词也如是,大多数都是抒发内心愤慨、惆怅的思绪。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毕竟是少数。就像人高兴的时候,可以独自偷着乐,但是一旦遇到烦心愁苦的事,往往会想办法对外倾诉。古人思想境界高,自然不屑于窃窃私语或放声痛哭,于是乎由现实的情境勾连起内心的愁苦,借以用填词来进行表达心境。

       比如,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李煜 忆江南)是南唐后主亡国后受尽凌辱直抒胸臆的表达;“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赵佶 燕山亭)是徽宗被俘后,北行看见杏花对故都开封的思念;

      又比如,“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钱惟演 木兰花)是作者悲伤年老,感叹人生之短暂的自怜;“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耽搁,可惜风流总闲却”(王安石 千秋岁引)是宰相主持变法一时受到挫折抒发的积愤之语和无奈之词……

      凡此种种,在古人的词章中真是不胜枚举。“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 丑奴儿),也许稼轩先生说的“强”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一种不得不说的无奈。

第四重:写格局开阔之美。

      从词的风格来说,我还是更喜欢豪放派,它给予我们的更多的一种格局开阔之美,一种人生哲学的启迪,充满着智慧。

      当遇到困难时,毛主席的词赋激励着我们坚持奋斗:“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贺新郎-别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沁园春-长沙)、“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菩萨蛮-黄鹤楼)、“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豪迈、自信、从容!

       当生活不得意之时,陆放翁“吾何恨,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陆游 沁园春)未尝不是一种和解;苏东坡“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 临江仙)、“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似乎给了另一种选择。

       词的美是难以言尽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今天给大家分享《人间词话》我本来没有打算分享这本书,因为有童鞋想听而我刚读完觉得值得写写书评心中早有题纲所以分享一...
    潘子语阅读 3,217评论 20 67
  • 流云虹东: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途径——必须进行写作实践 ——写在《世界汉语文学经典诗词曲赋》出版之时(序言) 流云虹...
    流云虹东阅读 455评论 0 0
  • 唐诗、宋词、元曲各擅一代文学之胜,形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座高峰。词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新体抒情诗,产生于唐,繁衍于五...
    汉唐雄风阅读 1,611评论 0 5
  • 文/乔平 昨天,有个朋友问我唐诗宋词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诗和词有什么不一样?我想了想,问题虽然简单,度娘也能告诉一些...
    乔平_阅读 6,045评论 45 125
  • 完整“宋词三百首”原文及参考译文,卷二: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汉唐雄风阅读 1,083评论 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