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尔吉布森,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从1995年那部《勇敢的心》之后,再一次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并顺利地再次成为了焦点。尽管在《血战钢锯岭》中没能再一次看到他那张久违了的棱角分明的刚毅的脸,但是华莱士身上的那种不屈不挠,甚至有些偏执的坚持,却被他完整地移植到了这部电影中,移植到了那个小瘦子军医戴斯蒙德身上。
说来也奇怪,幼时的戴斯蒙德浑身透着一股古灵精怪的狡猾劲儿,然而长大之后这种狡猾却荡然无存,彻彻底底地变成了一个淳朴中冒着傻气的农村小伙子,第一眼见到这样的戴斯蒙德我还有点被吓到,觉得安德鲁加菲尔德有点用力过狠,尤其是看过他演的蜘蛛侠之后我更是这么认为,因为这种违和感让我想起了有一种看到李亚鹏版的郭靖。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我逐渐觉得,这可能是吉布森故意安排的,因为戴斯蒙德身上的那股傻气并不是隔壁家二傻子身上的那种智商欠费般的傻气,而更接近阿甘身上的那股掺杂着认死理、不服输的倔劲,这种倔劲很可爱,也很可怕,因为有这股倔劲的人都是不见黄河不死心不碰南墙不回头的主。果然,在训练营里的时候戴斯蒙德一脸憨厚地拒绝使用步枪,无论是被上级辱骂被同伴殴打甚至被扭送军事法庭,他都固执地遵守着自己对上帝的承诺,连象征性地碰一下都不肯;而在钢锯岭上,戴斯蒙德又是一脸憨厚地救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战友,支撑他坚持下去的信念——“再救一个”——一刻也没有动摇。可以说,和阿甘一样,戴斯蒙德所获得的荣耀和尊敬都是对他坚定信念的肯定。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地方也深深地烙印上了梅尔吉布森的特点,那就是个人英雄主义和某项崇高品质的结合。无论是《勇敢的心》还是《血战钢锯岭》,都带有浓厚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但是和好莱坞超级英雄题材电影不拯救世界则人类注定灭亡所不同的是,无论是华莱士还是戴斯蒙德,在生死攸关的时刻都有退路,而且都有知难而退的充分理由。而正是因此,他们最后的选择才那么令人动容,至少对我来说,自绝后路并选择跟绝境对抗到底的英雄,相比于那些被绝境逼迫而不得不反抗的英雄而言,要崇高伟大得多。到底是什么,可以让人为之奋斗,哪怕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呢?戴斯蒙德给出的答案和华莱士,以及许许多多为我们所尊敬所缅怀的志士们,其实是一样的,那就是信仰。唯有精神上对信仰的坚持,人才可以摒弃动物最基本的求生的渴望,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所谓的“大写的人”。
不出意外,这部电影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一部无差评的票房大作,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前不久李安的那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争》。都是相同的战争题材,主角原本都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最后都变成了英雄,但是为什么两部电影带给人的感觉如此不同呢?在我看来,戴斯蒙德和比利林恩正好对应了前文所说的那两种英雄。比利林恩面临着被恐怖分子包围,班长身负重伤的绝境,在他面前的两个选项是要么抗争要么牺牲,他是那种被绝境逼迫地不得不反抗的英雄;而戴斯蒙德面对的选择却是跟伙伴们一起逃生还是独自一人重新进入钢锯岭地狱般的战场,是那种在生命与信仰面前毅然选择信仰的英雄。这么一对比,戴斯蒙德自然比比利林恩更伟大,也更值得为众人所歌颂。
最后,我想说一下关于信仰的问题。我本人对宗教的态度其实是挺复杂的。从小接受无神论熏陶,导致小时候对各种寺庙、教堂等宗教场所都不屑一顾,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我逐渐觉得有信仰其实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把自己的信念建立在全人类解放的崇高梦想上。信仰,作为一种支撑和监督,对树立坚定的信念有很大的帮助。正如戴斯蒙德,毫不客气地说,他的壮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上帝的虔诚和忠实,如果他不是一个基督徒,很难想象他会做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选择。但是信仰这种东西也不是说有就能有的,一切随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