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就是叙述的温情脉脉,处处在人物和场景中留有余地,才会让人一遍一遍希望可以改写结局。
片子的一开头就告诉你,昭和20年,我死了。一个14岁的少年,怀抱着对美好生活的一点点执念,和他已经死去的4岁的小妹妹又重逢在萤火虫的幻光里。
从最开始的空袭警报准备开始。观众饶有兴味的看着成熟稳重的少年训练有素的将家里值钱的东西——其实也就是些奶油,酸梅,大米等等一一放进屋外院中已经埋好的大坑的罐子里。穿着夏装减着童花头的小妹妹,坐在屋外廊下有节奏的一搭一搭甩着光腿一边奶声奶气的叫着: 我不去防空洞。
配合着吉卜力工作室一贯的清新色彩和的细节舒展,奔跑流离的人群,静谧乡镇路上的拥堵,四处的火光和房屋的炸毁,也许是因为动画式的展现让原本残酷的战争场景多了一些疏离,也许这原本就是一个少年的眼里徐徐开始的关于战争最初的景象。
母亲被炸伤去世,少年懵懂却坚强,带着小妹妹投奔了同镇的阿姨家。其实也没有特别的被虐待——喝菜粥的时候,只有清汤甚少内容,阿姨用母亲的旧和服换来的白米也只让他们饱餐一顿就又换回了咸菜粥,和小妹妹弹琴唱歌被粗暴打断——其实都不值一提,成年人都知道彼时生存比尊严重要。
但少年的心性高傲,还不懂得伪装掩饰,先是被阿姨激得买回炉灶自行开伙,后来小妹妹看到两个废弃的防空洞洞口,嚷嚷着就此住下不再回去,14岁的少年借来推车从阿姨家收拾了东西,当真带着4岁的小妹妹,拾掇了一下洞口,整理出来卧室和厨房,开始自立的生活。
作者对着一对兄妹充满无限悲悯和同情,安排了很多欢乐有爱的场景。比如在夏日的蓝天碧海中嬉戏,比如兄妹的洞口就对着一条小溪,时不时可以捉些小鱼小蟹补贴伙食;没有灯光怎么办?少年带着小妹妹在河边捉了很多萤火虫,晚上回到洞里放出来,一时间莹莹点点;甚至阿姨在兄妹搬出的时候还会追出来问候,母亲在银行里还留有一小笔现金,让人恍惚间觉得这日子就可以安安稳稳的往下过了。
可惜的是再多的欢乐也掩不住悲伤的底色。为了改善生活,少年学会在大家跑防空洞警报的时候去入室行窃,并将偷来的东西当做“母亲最后的遗物”卖出去;为了治好小妹妹的腹泻,去偷邻人的农作物,后来被胖揍了一顿并送到警察局;小妹妹眼看着一日比一日虚弱,少年跑到银行将剩余的钱都取出来,买了西瓜,鸡蛋,大米等等平时吃不到的奢侈品——可是小妹妹终于还是没有醒过来。少年也离开了兄妹的山洞,自己去流浪,最后衣衫褴褛的倒在一个车站里。
有多温情就有多残忍。很多时候让人看的忍不住代入式的希望能够劝劝少年:在阿姨家忍忍就过去了,极端的情境下流露出来的人性恶,即使不在此处,别处也会有的;母亲的存款可以安排的更加合理,喏,这个月买多少米面,仔细盘算一下,保证两个人的身体是吧?也许就是这样叙述的温情脉脉,处处在人物和场景中留有余地,才会让人一遍一遍希望可以改写结局。
背景音乐的使用一贯的清新简洁,相比“悬崖上的金鱼姬”“千与千寻”,表现的更缓慢,清晰,克制。用画面说故事,而不强制煽情,很多细节的处理唯美俏皮又精准到位。比如,小妹妹哭的时候会慢慢蹲下来,蜷成小小一团以后才开始;又比如吃完了水果糖会伸出舌头在空气中再舔舔。
也许这样关于战争中儿童的主题往大了拍,会让人不忍直视,比如小妹妹最后说胡话吃到好多好东西的时候,忍不住想起“潘神的迷宫”里少女面对那一长桌的珍馐;按照目前国内的影视套路往轻了拍,则很容易就变成两个胖乎乎的兄妹勇斗乡村坏人恶霸的喜剧了。
已经是最好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