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为止,我写书评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一个月能干嘛?一个月谈不了一场恋爱,一个月成不了吃鸡之王,一个月吃不成一个胖子,一个月也不能使胖子变为瘦子。一个月就这么慢慢地,一点点地从我们身边走过去。我从原来的不会写,到尝试写,再到每周发一篇文章,在这里总结一下我个人写书评是从哪几个方面,如何把一本书压缩为一篇文章的。
1、通读一本书(3—4天)
我读书的速度说快不快,说慢也不慢,这完全取决于这本书的内容。例子比较多的,我大约一天能看完,因为我只挑个别的例子看,主要看主旨。比如说,像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工作类书籍大约是3到4天,能看懂的多看一会儿,看不懂的就直接翻。小说故事类看的最慢,因为隔了一个章节或者一个段落,就不知道前前后后发生了什么。这有点像追电视剧,遇到尿急你也得忍着憋着不能错过其中的任何一个情节。所以,这读起来就比较耗时间。像钱钟书的《围城》,我看了大概有十多天。
2、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通读完一本书以后,第二步需要了解一下这本书的相关背景。比如说,书的内容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作者的相关背景是什么?除了你读的这一本,他还写了其他什么书?这些书你都看了吗?它们值得一看吗?作者的个人生平经历是什么?把这些信息掌握了,能让你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以及作者。当然了,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得到答案,因为我们有百度百科。
3、提炼要点
书读完了,背景查过了,第三步就可以开始准备着手写书评。这时,我会把书再次快速地翻一遍,把作者写的要点、论点、论据都一一搬出来。这个翻的动作很快,搬的动作却很慢。所以,在一般看书之前,我比较喜欢习惯性地拿支笔,边看边把重点、论点、可引用的例子都一一画出来,这能让我在引用时可以快速地有目的的翻。
搬就是搬重点,这也是一个筛选的过程,不能全部照搬,得搬的有鲜明、有特点,所以说,这个过程有些慢。这个时候我的心情往往是,妈呀,这太难了,写不下去了,心塞,头疼,恨不能点石变成金。吐完嘈之后,文章还得继续往下写,你看重点都已搬出来,不能就这么轻易放弃吧?半途而废多可耻,这可不能行。
4、落笔构思
经过步骤三提炼出了书中的要点,加上已通读和查阅相关背景资料,这下就可以开始正正式式写书评。从三到四的过程最长也最难,在画出的要点中还需要再一次筛选,这能写吗?那个例子要吗?这段话引用的太长了吧?如何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叙述呢?新一轮的挑肥拣瘦过程,仍需要再次删删减减。然后把要点由点到面垒成段落,铺成文章,这个过程需要花费2个早上。
为什么是早上呢?因为早上精力最强,头脑清晰,思维活跃,哗哗哗哗能把句子由线连成篇。晚上我睡的比较早,看几页文章困意就来了,写不成东西,早早睡觉梦里香。
5、修改
经过步骤三和步骤四筑文字墙的过程,终于写成了一篇暂时还“不能看”的文章。这时候,我往往会长舒一口气,“嚯,终于成型了”。回想前两天最难的过程没有放弃终于坚挺了过来,我头都变轻了。
可是为什么刚成型的文章不能给人看呢?这就像女人乡亲找对象,不化妆雕琢雕琢没法给人看。你越想让自己美丽、吸引、打动人,这个化妆的过程就越长。你若是随便画两下,那只能称呼是淡妆,不够吸引人。为什么人人都喜欢新娘子?你可以问问化妆师,她画完一个脸妆,是不是得需要至少3小时!同样的,那改文章,也是一样。一篇好文章,也是反反复复雕琢出来的。以前看到有一句话说,作家为什么能写出好文章?那是他们可以一直坐在那里不停地修修改改。改文章先整体(布局、断落),后部分(句子),再到点(标点符号、“的”、“也”、“呢”、“了”、“吧”,要或者不要),都需要细心一一抉择。
修改完这些,一篇文章就完成了百分之九十,那还有百分之十是哪里呢?
通读,通读你写的文章。此时经过反反复复的修改,再看的时候我们基本会一目十行,浏览地特别快。但要拿得出手,还需要好好磨练。这里没有什么快刀斩乱麻,只有一个苯方法,就是再把你修改好的文章通读4至5、6遍。小到一个逗号变句号,或者“乐快”改“快乐”,当你不通读的时候你就不会发现这些小错误是多么地明显。反复通读,是最后的一个纠错过程,纠正错别字,颠倒词,小逗小冒小问号。一直读到最后一遍你认为再也没有可修改的地方为止,到这一步文章基本上才算是完工。
通读的过程你可以先放下手机去个洗手间,或者走一圈,也可以泡杯茶来喝一喝,这个看似无用的过程目的是让你换个脑子重新审读你写的文章,这看似无用功但经稍作休息在修改文章时会变得大有作用。其实不单单指书评,所有你写过的文章修改时都可运用此方法。
你看,看似一篇不起眼的书评,其实它经历了怎样一个抽筋扒皮过五关斩六将的蜕变过程啊。
书评不易,且写且珍惜。最重要的是,不放弃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