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产品汪,总是要不断地输出产品需求,那么多的需求,都是从哪里来的呢?拍脑门想的吗?一般来讲,输出产品需求时会从三个角度去想:数据分析,用户反馈,以及主观判断。
今天呢,简单地聊聊第一个角度,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指对自有产品或竞品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推导出产品需求。
既然是数据分析,那么首先咱们得先有基础数据,这个是原料。在输出产品需求时,将我们所关注的数据,让技术帮忙埋点,即所谓的数据埋点,这样就可以拿到基础数据,有了原料,就能开火做饭了。
最简单的数据分析应该是入口类的数据分析,入口用于引导用户进入某功能页面。
比如,我们设计一个VIP功能,要引导用户了解、开通VIP,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在个人中心、首页、甚至是闪屏等其它地方加上VIP页面的入口,那么哪个入口贡献最大呢?于是我们要去关注每一个入口的点击量,点击量偏低的入口,就说明在那种场景下,用户可能并没有意愿去了解VIP功能,那么这个入口可能就产生了浪费,可以将其取缔或是换成其它功能。这类分析,最直观、也最简单。
第二类应该就是“漏斗分析”,用来分析用户一连串的操作。
比如设计一个分享功能,用户的操作流程可能是“点击分享按钮-选择要分享到哪里-在第三方页面执行确认操作-分享结束”,这种相对就复杂一些,并且涉及到第三方的数据我们可能还拿不到,漏斗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观察操作流程中,哪一步转化率较差,正常来讲两个步骤间转化率应该在70%以上,如果转化率明显低于平均水准,那么就要针对这一步骤实施优化,或者是压缩步骤等等。
第三类,在实际应用场景下,许多数据并不像上面说的那么简单,可能是二者结合的比较多些。
还是回到最开始的VIP场景,比如说从闪屏带来了9000人,从个人中心只带来了1000人,但是前者进到了VIP页面后都跑了,转化率极差,以实际开通VIP人数来考量,可能后者的贡献度较大。如果是这么想,这个流程就不是简单的“a-b-c”了,虽然都进入了VIP页面,但是得根据不同入口,拆分成“a1-b1-c1”、“a2-b2-c2”这样了,在最开始的数据埋点中就要做好标记,方能支持这种情景下的数据分析。
当然,也还有更复杂的。
假设咱们做一个流失用户的分析,可能既要观察流失用户最后一步操作是什么,又要考虑用户最后连续几步的操作是什么,这会有N多种排列组合,难度系数一下子就上去了,排列组合过多,按照上述方法拆分埋点估计技术会打你,那该肿么办呢?
讲道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我的办法只能是“抓大放小”,定义几个最常见场景,其它场景都定义为“其它”,这样先走一步看看,后面视第一步的分析结果而定了,不行的话就把“其它”场景再“抓大放小”一次……
鄙人今年相当的精力投入到了数据的汪洋大海,时常也是感觉摸不到头绪,所以文章开头也说了,只是简单地聊一聊。至于另外两个需求来源,用户反馈、主观判断也会陆续发出来,欢迎小伙伴们一起讨论。
Thank you for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