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点
1.评课技能提升路径:研读学科课标与文献→搭建适合自己的课堂观察结构表→找“一师一优课”课例模拟→准备评课模板稿。
2.优秀评课稿的生成法:(1)精炼小标题,写出诗意。(2)观课看细节,捕捉证据。(3)理论巧支撑,提高站位。
我的补充:
1.审视教室里发生的小事的大意义,解读这些小事里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来自佐藤学教授。
2.结合师生的个性特点进行评课。因为忽略教室的多样性和其中师生的个性,仅一般性地议论教学是非常空洞而没有意义的。
(二)比赛中如何进行观察?
1.选择课堂上普遍存在的,或者题目要求的1-2个观察点。
2.要根据视频课题预估可能的观察点。
3.在评课稿中体现课堂观察的成分。
(三)评课稿的三种形式
1.总分式:一般先整体概述,然后优点展开,接着指出问题,最后提出建议。
例:这节课主要讲述了……,其优点有:……,其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2.测量式:需要课前有明确的观察主题,借助一定观察工具,采集教学片断中的某些数据,用理性分析这些量化的数据;提出改进或调整措施。
例:从教师课堂提问的角度来看,教师一共提问了X次,其中学生集体回答X次,个体回答X次。有X次追问,追问的效果……。
3.主题式。以某个理念、角度为主要线索,去展开评析。
例: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为主题
在活动设置中,为不同类型学生设置活动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引导不同的学生生成不同的内容;在提问时,关注不同学生的观点,并及时追问;在总结时,将不同的观点予以融合……
二、评课框架参考案例
三、 评课角度
(一)课程的角度: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资源。观察点举例如下:
1.目标:
(1)预设的活动目标是什么?活动目标的表达是否规范清晰?
(2)目标是根据什么预设的?(指导纲要、学生、教材) 是否符合该班学生?
(3)在课堂中是否生成新的学习目标?是够合理?
2.内容:
(1)设置的情境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
(2)课堂中生成了哪些内容?怎样处理?
(3)是否凸显了本学科特点、思想、核心技能以及逻辑关系?
(4)容量是否适合该班学生?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实施:
(1)预设哪些方法(讲授/讨论/活动/探究/互动)?与学习目标适合度?
(2)是否体现了本学科特点?有没有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
(3)创设了什么样的情境?是否有效?
4.评价:
(1)检测活动目标所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是什么?是否有效?
(2)是否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获取相关的评价信息(回答/表情)?
(3)如何利用所获得的评价信息(解释/反馈/改进建议)?
5.资源:
(1)预设了哪些资源(师生/文本/实物与模型/多媒体)
(2)预设资源的利用是否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3)生成了哪些资源(错误/回答/作业/作品)?与学习目标达成的关系怎样?
(4)向学生推荐了哪些课外资源?可得到程度如何?
(二)教师的角度:环节、呈示、对话、指导、机智。观察点举例如下:
1.环节:
(1)由哪些环节构成?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2)这些环节是否面向全体学生?
(3)不同环节/行为/内容的时间是怎么分配的?
2.呈示:
(1)怎样讲解?讲解是否有效(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
(2)板书怎样呈现的?是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帮助?
(3)媒体怎样呈现的?是否适当?是否有效?
(4)动作(如实验/动作/制作)怎样呈现的/是否规范?是否有效?
3.对话:
(1)提问的对象、次数、类型、结构、认知难度、侯答时间怎样?是否有效?
(2)教师的理答方式和内容如何?有哪些辅助方式?是否有效?
(3)有哪些话题?话题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如何?
(4)是否能够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共情?
4.指导:
(1)是否对学生的活动表现出积极关注?是否有效?
(2)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活动/作业)?是否有效?
(3)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实验/课题研究/作业)?是否有效?
5.机智:
(1)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景的突发事件?效果怎样?
(2)呈现了哪些非语言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效果怎样?
(3)有哪些具有特色的课堂行为(语言/教态/学识/技能/思想)?
(三)学生的角度:准备、倾听、互动、合作、达成。观察点举例如下:
1.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是怎样准备的?
(2)准备得怎么样?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
2.倾听:
(1)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能倾听多少时间?
(2)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
(3)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人?
3.互动:
(1)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吗?
(2)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3)参与课堂活动(个人/小组)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4)学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
4.合作:
(1)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不同学生的参与情况怎么样?
(2)学生的小组合作有序吗?学生有无自主探究活动?
(3)学生小组讨论的质量如何?
5.达成:
(1)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2)预设的目标达成有什么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达成?
(3)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