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和父母发展出人性化关系,需要靠我们自己。倾听、共情父母,能让我们主动看到父母的感受,理解父母的境遇;划界限、立规则能够让我们切断对父母的抱怨和指责,活好当下的自己;我信息则能协助我们表达自己,让父母了解我们。
1 不做披着成人外衣的孩子
不管孩子多大了,很多时候父母依然扮演着喂养者和权威人物的角色。我们依然必须面对与父母的和解,向上接通爱的管道。否则,我们不过是披着成人外衣的小孩,依然在精神上仰仗着父母的喂养和权威。怀抱着巴掌大的婴儿,父母就如造物主一样伟大。婴幼儿时期,父母对孩子来讲是一种物化的存在,即向房屋床铺一样,是孩子生存环境的一部分。
这种父母和孩子之间物化的关系,阻挡父母看见孩子这个真正的人的存在。我们育儿时,可以通过倾听、共情协助孩子逐渐发展成我一个“人”;也可以通过划界限、立规则,约束我们不要把养育关系无限制地物化下去,同时,我们可以用我信息的表达协助孩子看到爸妈都是真实的“人”。这是爱向下的传递。
孩子对父母的报复,就是让自己过得不幸福,在婚姻、健康、工作等方面让自己糟糕,让父母难受。在逐渐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常常直接叫父母亲对自己1%的那个不好,看不到他们已经“够好”。
当一个人有能力把父母当人看的时候,才算真正长大成人了。这个过程特别不容易,如果你想逃避,大自然会比你有耐心,你所有不愿意疗愈的都会传给你的孩子,如果你不愿意孩子受你同样的苦,最好疗愈自己,让自己成长。
我们自己没长好,但是我们期待养一个好孩子,因为我们是孩子的成长环境,所以成为父母,激发了我们疗愈自己的强大动力。
2 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
童年的某个事件,也许早已遗忘,却在暗中长久地阻塞着我们的生命成长,那里形成了一个台,成年后我们千百次的受挫,就是因为这个台在不断吸尘,一次又一次让我们的心蒙尘,做出自己本不想做出的反应,即使头脑知道并决定再也不要重蹈覆辙,身心依然会不由自主的,重复上演同样的剧情。
我们需要再次回到童年被阻塞的那个情绪中,把怨恨都倾泻出去,才能腾出内在空间来重新装满爱。带着觉察回到过去的经历和情绪中去,允许自己尽情的发泄和表达各种情绪。唯有这样,让情绪流动起来才有可能搅动积淀已久的尘土,才有可能调用现在强大而理性的大脑,将当时的情境和意识碎片重新转化和整合,强力拆台,还自己的心灵一份清凉。
没有不犯错的父母,一是因为父母也是凡人,二是因为我们心中有个完美父母形象,真实的父母和我们内心的完美父母相比,怎么都能被挑出错来。接受父母的缺点和局限性即是成熟的表现之一,也可以让我们从对双亲的依赖中走出来,真正成长为一个成人。
体现与父母和解之路的几个阶段。
第一步:觉得自己够好。
第二步:看母亲如同一个孩子。
第三步:共情母亲,说出母亲的感受,主动把母亲当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第四步:表达关心和爱。
3 坦诚沟通,走向和解
在自我成长途中,大多数人需要迈出这一步,鼓足勇气,尝试对父母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也许会有冲突,但心中不再畏惧,才能真正走向和解。
要和父母发展出人性化关系,需要靠我们自己。倾听、共情父母,能让我们主动看到父母的感受,理解父母的境遇;划界限、立规则,能够让我们切断对父母的抱怨和指责,活好当下的自己;我信息则能协助我们表达自己,让父母了解我们,同时获得父母的认同。
4 接纳自己才能接纳父母
每个人都有局限性,不管怎样尽心尽力,我们都会犯错。接纳自己的局限性以及无知、无能。当我体悟到这点时,接纳力便在这一刻扎扎实实的落地生根了,我便可以完全不按某一种要求和条件去接受和理解一个人。
接纳自己是接纳一切的源头,“我足够好”是我看到别人足够好的基础。我允许自己作为一个人,充分的体会生命的多姿多彩,所以我愿意引发和支持更多的人,拥有对自己的全然接纳。
当我们给予自己这样的允许时,我们就有能力将同样的允许给孩子、爱人、父母。
以上内容来自海文颖老师的《接纳力》
二十六岁那年生下儿子,做为一个有些大龄的妈妈了,我却完全不知道该么样去爱孩子。面对整天哇哇大哭的婴儿,心里无比焦虑。总有两个声音一直头脑里在纠缠,一个说:“你看他多可爱呀,什么都不会做,完全依赖妈妈的照顾,我要好好爱他”;另一个说:“小孩子不能太惯着,要不大了有你受的”。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儿子会一直哭,有时奶奶抱着让他趴在胸前就会好一点。后来才明白,是我的焦虑,给了他太多的不安全感。听着奶奶的心跳声,就像在妈妈肚子里一样会让他觉得安心。
从小没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和关注,我的内心是崩塌的,也没有爱孩子的能力。心从来就没有放松过,紧张、焦虑、担忧,一直伴随着儿子的成长。
孩子慢慢长大,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像当年的妈妈。脸上阴晴不定,让小小的人儿从小就学会了观察言观色,像我小时候一样,活得小心翼翼。以爱他,为他好的名义处处干涉他的生活,用爱和道德的名义处处绑架孩子。让孩子相信妈妈都是为我好,我做得不好就是对不起妈妈,产生强烈的自责和内疚。(心里很难受,让我先哭一会)
心理医生告诉我,儿子觉得没有自己的空间和自由,总有一双眼睛在背后盯着他。而那双眼睛,正是妈妈。那一刻我才发现,在我的心里,也一直有一双眼睛盯着我,是妈妈,不管什么时候,不管我在做什么,总是能看到她那张不开心的脸和忧郁的眼神。(写不下去了,先抱慰一下那个辛苦的小女孩)
情绪宣泄出来,我看到了妈妈糟糕的童年,从小被迫和母亲分开,独自面对暴躁的父亲。为了生存,她学会了讨好,以为自己把什么事都做好了,别人就会喜欢她。从来没人理解她的小心翼翼,也没人关心她的痛苦和委屈。我看到了妈妈的局限性,理解了她的不容易,我也知道她心里其实是爱我的。
近几年,当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像妈妈。看着她活的那么委屈,辛苦,说出的每句话里,都带着强烈的怨气。我不想再重复她的人生,努力的去改变自己,想要跳出她的人生模式,活出真正的自我。可不管我怎么努力,却还是在儿子身上复制了另外一个妈妈。我甚至以为选择疏远妈妈,不让她再影响我的生活,慢慢自然就会好起来。
感谢亲爱的儿子,他让我看到,我们的相处模式,就是我和妈妈的相处模式,他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来帮我疗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