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 1:3岁的小侄子淘气,家里的大人说:你看大姨家的妹妹多乖。
Case 2:和妹妹一起逛街买衣服,看妹妹试衣时忍不住想:如果我也能这么瘦就好了。
Case 3:群内在做群友自我介绍的接龙游戏,有群友向我感叹:看了别人的介绍,觉得自己没什么可说的。
Case 4:表弟婚期将至,老妈晚上忍不住对我说:你老姨再忙也是有盼头的,不像我跟你爸。
...... ......
我们都被父母拿“别人家的小孩”比较过,也都喜欢有事没事就在心里把自己和“别人家的小孩”比较。就像丹·格林伯格在《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写到的:“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每次在和“别人家的小孩”比较之后,我们都很不开心。
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进行比较是一种异化的沟通方式,它会蒙蔽我们对人对己的爱意——我们痛恨自己比不上“别人家的小孩”,痛恨那个无辜的“别人家的小孩”。
然而,如果我们可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上,去体会自己在产生比较的念头时的情绪:不耐烦,沮丧,担心,不满......进而去发现自己内在的需要:安宁,接纳,赏识,体贴......那么一切将是多么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