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像我一样喜欢阅读,却又不会阅读。
阅读速度慢;
读了后面忘了前面;
很难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不能将书中的观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所以我常常自嘲:“即使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不会学以致用,这是一个阅读爱好者最大的遗憾吧!
“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这是最近在阅读的《高分读书法》中提出的一个问题。
作者西冈一成认为,努力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知识量,而是为了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读完一本书,我们为什么不会学以致用。不正是因为只读书,不思考,没有将书中的知识点内化成自己的吗!
讲阅读方法论的书籍其实有很多,而这本《高分读书法》广受追捧的原因在于,方法简单易操作,能解决大家在阅读中遇到了“读了就忘”、“找不到主题思想”、“不会归纳总结”等大部分问题。更在于通过这一套方法的实践,作者从一名偏差值仅35分的学渣逆袭成为东京大学的学霸。
也许你仍然觉得阅读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人是一种很强大的动物,不管经历过多少困难都能重新来过;不管是多难的事,只要想做,就一定能做到。
所以,如果你对读书仍然保有热情,让我们下定决心,跟着西冈一成一起修炼这本《高分读书法》的读书秘籍,成为一名阅读高手。
拿到一本新书,你是从哪里开始阅读的?
目录?前言?或者是书正文的第一章的第一节……
作者认为,书读不透的原因,90%是因为没有提前做好准备。
就像大家如果拿到《高分读书法》这本书,直接翻看阅读,你看到的话是:
“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我可以提升自己的思考力吗?
你可能会问,什么叫“思考力”?思考力指的是头脑灵活、能够独立思考的能力。“
你可能就会感到疑惑,这不是讲阅读的书吗,为啥一开篇就在扯“思考力”?
如果你回过头来看看书的封面,你便会豁然开朗。因为封面上有这么一句话:“6大选书法则,57个读书要点,帮助你全面提升思考力和解读力?
原来这本书所教授的方法可以提高思考力。
其实读前准备很简单,只需要两个步骤即可完成。
step 1 装帧阅读法——找到阅读的火把
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多人会忽略掉装帧页,这样实在是太得不偿失了,因为这样会让我们遗漏掉非常多的有用信息。
书名和腰封推荐语往往是本书的精华所在。因为它不光是一本书的高度概括,还要求要有足够的吸引力,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其次读者还可以从装帧页了解本书的关键词,作者信息等等。
将你从装帧页获取的知识点一一记录下来,对你之后的阅读大有裨益。因为虽然你还没有开始阅读,但是你大概已经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了。
step 2 假设阅读法——绘制阅读地图
如果说装帧阅读法是我们穿越阅读森林的地图的话,那么假设阅读法就是在为阅读之旅绘制地图。
那什么是做假设呢?
就是在阅读之前,思考一下自己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想要获得什么样的知识。将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写下来,你就可以知道你的“阅读地图”的目的地在哪里了。
定下目的地后,对照目录,一边看一边思考该如何到达目的地,并将这些方法都一一写下来。
目的地有了,实现方法也有了。此次阅读之旅你该从哪里出发呢?
明晰自己现在的阅读基础,可以让你既不妄自菲薄,也不陷入阅读困境。
当然这样一份地图,并不能保证百分百实现你的目标。这个阅读的过程中,你的目标可能会提前实现,也可能只实现一部分。这就需要你根据阅读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地图。
阅读是一个探索知识的过程,所以我们既要用装帧阅读法预先了解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也要做出假设,一步步去探索那些遥远的事物。
在书中西冈一成提到了一个这样的观点:“我希望大家不要看书”。
大家一定会觉得很疑惑,这明明就是教大家如何阅读的书籍,却又要求大家“不要看书”。其实作者这里想说的是不要被动的看书,不加以思考,就被动的接受书中的观点。
现在大家回想一下,自己是不是经常会遇到读了就忘的情况呢,这就是典型的被动式阅读。而会读书的人从来不被动接受,他们善用各种阅读方法主动出击。
采访式阅读
作者认为,会读书的人,应该带着想要成为记者的心来阅读。而记者式的读书要求你对书中的观点要有所反应,对作者不时提出质疑,必要时还要做笔记。
对作者提出质疑的过程,其实就是你思考的过程。
举个例子,前文我们提到,作者认为,“书读不透的原因,90%是因为没有提前做好准备。”那他为什么会提出这个观点,这个观点的理论依据又是什么?只有当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探究这些问题,那些书中的文字才能真正变成你的知识。
古语有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其实也是在告诉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边读边思考,不能作者说什么就是什么?遇到不能理解或者让人疑惑的问题,应该先记录下来,然后从不同的渠道寻求答案。
整合阅读法
在求学生涯,大家一定遇见过这样的试题:“请大家用XX字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不管是学生时代,还是现在,这样的问题总是让很多人头疼不已。而整合阅读法就能很好的训练到读者这方面的能力。
当我们阅读完一个小结之后,可以用一句不超过30字的句子,概述一下本小结的内容。当读完一章之后,可以结合前面各小节的概述,用30字概述一下本章的内容。
以此类推,当我们读完一本书之后,翻看前面做过的总结,再用不超过140字总结一下这本书。
由小节到章再到这本书,由易入难,让你在不知不觉中练习自己的归纳总结能力。
当你能用有限的字数总结出自己或者他人的观点时,这个时候你就真正的读懂了一本书。
检验阅读法
如果我说同时阅读两本以上的书籍的效果要优于一个时间只读一本,你会不会觉得我在瞎扯。
但事实是比起一次只读一本书,同时阅读多本书会向大脑输送更多的知识。作者将这种同时阅读多本书的阅读法称为“检验阅读法”。
其实检验阅读法,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被用到。当你阅读时,遇到晦涩难懂的词汇,你会去查词典;当你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不了时,你会从其他书籍里面去寻找答案。这就是检验阅读法。
检验阅读法中提到了同时阅读多本书,可不是让你毫无章法的随便找书。在选书上要着重注意的点是:找同领域不同观点的书。
如果你曾经尝试过这种阅读方式的话,你就会发现:明明是同一领域,但是不同作者的观点和看法完全不一样。这就好比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而这些不同点正是值得你深究的地方,这些观点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差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这样的探索能让你更靠近知识本身,而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
前面我们讲了如何在阅读前做准备,如何在阅读中更好的理解作者的观点,吸收知识。回到学习的根本,我为什么要学习?难道不就是将学到的知识输出吗!
如果只了解了某方面的知识,但不懂得活用,那就是一味的输入。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读了就忘。但是你再想想那些被你实际应用起来的知识,是不是记得牢固很多。只有输出想法,才能做到活学活用。也只有做到输出,才没有白读一本书。这也是很多人阅读之后,写书评的原因。
尽管前面介绍了很多读书的方法,相信在输出这关键的一步,还是有不少人会觉得很难,这里有三个技巧可以推荐给大家。
和阅读前记录下的阅读假设做比较。
检验自己的阅读目标能否达成,实现方法是否正确。
例:阅读目标:知道心理学是什么——(改为)无法掌握心理学的全部知识,但需知道什么是心灵。
实现方法:通过理解“心灵存在的方式”、“心灵的运作机制”、“如何研究心灵”这三章来实现——(改为)还需要具备第四条,即了解心灵与器官的关系,才能达成目标。
如果达成了目标,需要设立什么新的目标,如果没有达成,需要阅读什么书籍来帮助完成这一目标。
给自己以前做的摘要做总摘要,然后输出感想
这里的总摘要就是腰封上的推荐语,大多数情况下,腰封推荐语应该能道出一本书的精华所在,不光要高度概括此书,还有引发读者的购买欲望。所以你在做总摘要的时候,也需要考虑这两点。
用自己的话有逻辑的表达感想
这一方法的精髓在于:“和作者讨论”。当然这不是让你和作者面谈,而是指读者明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作者的语言是否有趣等等,都是在和作者讨论。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想要顺利的得出结论,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
即阅读前做假设,阅读中边读边问,整理自己和书的“对话”,以及阅读后检验是否如此。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不光是为了要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思考力,从而多方位的去判断知识点的正确与否,更好的去表达自己。
读书不仅仅是读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