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信应该是冤枉的。
1
公元前196年,韩信以谋反的罪名被斩杀于长乐宫钟室,汉初最大一桩疑案就此诞生。
那么韩信到底有没有造反?按照司马迁《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造反是实有其事,但是仔细推敲司马迁的记载,却漏洞百出。
韩信身为齐王的时候,手底下有兵有将,还有齐地这么一大块实控地盘,代赵燕三地也在他的势力范围之内,此时他的实力比肩刘邦和项羽,他如果偏向谁,谁就能获取天下。
项羽看出了韩信的实力,他派武涉到齐地游说韩信,让韩信出兵帮项羽,以此三分天下,但韩信说汉王待他不薄,他不能背叛汉王,拒绝了项羽的拉拢。
韩信手下的谋士蒯通也看出了这个均势,他也劝韩信保持中立,好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但也被韩信拒绝了,韩信仍旧觉得汉王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他不能做背主求荣之事。
韩信做齐王的时候,既有造反的资本,也有造反的理由,但那时韩信都没有反,怎么可能被困长安后又想起了造反,这不符合逻辑。
楚汉争霸结束后,刘邦忌惮韩信的实力,把韩信改封为楚王,统治项羽故地。楚地民风剽悍,人口繁密,经济发达,韩信如果当楚王时造反,也有很大的胜算,但韩信仍旧没有反。
韩信不反,并不意味着刘邦认为他不反,韩信割据一方始终不能让刘邦放心,结果恰好有人上书控告韩信谋反。司马迁在记载这件事的时候,只是一句话,并没有详细说明,既然韩信要造反,起码要招兵买马、打造兵器吧,但韩信啥也没干,合着韩信造反,只是一个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个人的控告。
如果韩信真想谋反,就不会去陈县朝见刘邦,更不会斩杀好友钟离眜向刘邦献媚。
所以,韩信在楚王任上被人控告谋反一事也不合逻辑。
2
韩信在陈县被擒后,被刘邦带回了长安,刘邦赦免了他的谋反罪,改封为淮阴侯,如果韩信真是谋反,刘邦赦免他岂不是自乱朝纲,这事摆明了就是借谋反之名夺韩信的兵权。
韩信被降为淮阴侯,已经心气涣散,干啥都没兴趣,连朝都不想去上,直接称病不朝。但刘邦还是经常召韩信进宫一起聊天吹牛逼。
按照韩信的真实想法,在刘邦在位期间,他肯定一点造反的想法都没有,就想着吃喝玩乐。但司马迁在接下来的记载中,好似开了天眼一样,洞悉了韩信谋逆的一切举动。
按照司马迁的记载,陈豨被任为钜鹿太守后,跟韩信辞别,韩信执其手,屏退左右,跟陈豨说道:“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听后,觉得韩信说的有道理,就回道:“谨奉教!”
这个地方就很奇怪,既然是密谋,司马迁是怎么知道对话详情的,还写的有鼻子有眼,这分明像是杜撰的。
陈豨到了代地没多久就造反,恰好印证了司马迁上面的记载确有其事,其实这都是后补上去的,韩信压根就不可能说上面那些话。
陈豨造反后,司马迁还记载韩信“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韩信这招也太二了,他如果想和陈豨里应外合,直接干就完了,还用派人去通知陈豨,陈豨当年走时俩人不都商量好了吗?
司马迁还记载韩信打算矫诏赦免各个官署中的囚徒和奴隶,想靠着他们去攻打吕后和太子,刘邦虽然不在关中,但丞相萧何还在,关中的兵权也在太子手里,韩信一没兵二没武器,把囚徒放出来,让他们空着手去进攻皇宫吗?韩信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他从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当年平定魏代赵燕齐时,他每一步都精心策划,怎么到了造反的时候就弄得这么仓促,简直称得上拙劣。
好巧不巧,韩信拙劣的造反计划还被门人告发了,真是倒霉催的,准备不充分就算了,手底下的人还不忠诚,这韩信当年带兵是怎么带的。
韩信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萧何骗进了宫中,然后吕后没有给他辩白的机会,直接将其就地格杀,一代兵仙死于阴谋诡计。死到临头的韩信,大喊道:“悔不用蒯通之计!”他临死这一刻都还在想着齐王那回事,说明他在长安期间根本就没有想法造反。
3
司马迁写韩信造反,每一笔都是漏洞,完全经不起推敲,在司马迁的笔下,韩信在前半段是兵仙,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到了后半段是军事白痴,是砧板的鱼,是待宰的羔羊。
至于萧何和吕后为什么要杀韩信,大概率是受到了夺嫡之争的影响,刘邦晚年想立刘如意为太子,吕后感觉恐慌,就拉拢这些功臣,结果韩信不上套,让吕后感受到韩信是个潜在的威胁,既然你不加入太子党,那就只能除掉你这个隐患。而萧何早就站队吕后和太子,吕后要杀韩信,萧何自然帮忙,可怜韩信,就这样被老朋友给卖了。
当刘邦得知韩信被杀后,司马迁记载他的第一反应是“且喜且怜之”,这肯定不是他的真实反应,真实反应应该是恼怒,因为萧何和吕后未经请示就杀了大汉朝第一战将,这是无视他的权威。韩信已经束手就擒,等刘邦回来再做处置完全来得及,但吕后等不及了,她必须赶紧杀掉韩信,以防夜长梦多。
总之,司马迁记载的韩信谋反经过和谋反意图,完全经不起推敲,韩信之死的真相应该是受到了夺嫡之争的牵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