踌躇很久,思虑很久,心中似有千言万语,但又恐怕写出来不尽如人意,一直迟迟不敢动笔。
最后还是鼓起勇气,把书又看了一遍,写下这些文字。
《半生缘》是张爱玲的一部长篇小说,很多年前看过,脑海里只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了。买了这套《张爱玲文集》后,又把《半生缘》前前后后看了几遍。
读完最大的感受就是:《半生缘》是一部很不“张爱玲”的小说。
在《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这些作品里,都能看到张爱玲一贯的冷静戏谑,让人即使在一片红红火火里也能感受到一丝彻骨的冷意。
张爱玲的小说很冷,不像鲁迅小说是外冷内热,张爱玲的冷是从里到外的冷,哪怕笑也是一丝冷笑。
《半生缘》却一反常态,有着张爱玲小说少有的异乎寻常的真诚和热情。
乍一看,还以为看到的是萧红作品,萧红的作品始终有一种真诚和热情在里面。
张爱玲小说受众定位是小市民,她笔下的人物都有着小市民特点:精于打算,量入为出,对待感情务实而冷静,绝不盲目投入,必要时哪怕断臂求生,也绝不全军覆灭。
张爱玲笔下多是不完美的小人物,跟崇高相去甚远,也极少有大奸大恶之人,总是好坏参半的,好人身上也透着一丝坏,坏人也坏得不那么彻底。
张爱玲在《到底是上海人》里写道:
关于“坏”,别的我不知道,只知道一切的小说都离不了坏人。好人爱听坏人的故事,坏人可不爱听好人的故事。因此我写的故事里没有一个主角是“完人”。只有一个女孩子可以说是合乎理想的,善良、慈悲、正大……
纵观张爱玲小说,几乎可以肯定,这个张爱玲笔下少有的“合乎理想的,善良、慈悲、正大……”的女孩子,就是《半生缘》的女主人公曼桢。
曼桢,是张爱玲笔下几近完美的一个女孩子。
虽然出生在底层小市民家庭,曼桢却没有沾染上小市民的庸俗势利。她美丽而不娇纵,爽朗却很细腻,热情而又顽强,待人真诚,毫不矫揉造作。
曼桢的美丽,不像日光一样光华夺目,却如月光一般安静柔和,毫不伤人刺眼。
曼桢的性格柔中带刚,温润如玉,如玉一样柔和,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也有着玉一般的刚烈,必要的时候不惜以死来保全自己的纯洁。
为了衬托曼桢,小说塑造了石翠芝这个出身南京大户人家的小姐。作品以世钧的视角,从衣着打扮到为人处世,把她和曼桢形成了对比,在对比中更加衬托了曼桢的坚强独立、落落大方。
美好的人值得拥有美好的爱情,所以有了世钧——张爱玲小说里绝无仅有的一个痴情男子。
他没有成年男人惯有的油滑世故,他纯真而深情,浪漫又细腻。表面温吞实际并不软弱,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不听从母亲安排的门当户对的婚姻。
在他眼里,曼桢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姑娘。
《半生缘》很不“张爱玲”的地方在于,她写了一份真挚纯粹的爱情。
张爱玲笔下的爱情,就像“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张爱玲不写童话式的爱情,她笔下的爱情是成人式的爱情,是不纯粹的爱,总是掺杂着算计和权衡。
就像《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和白流苏,明明心里都有对方,却欲拒还迎,欲退还进,在权衡利弊中小心翼翼地试探,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可能退回到原点。
曼桢与世钧的爱情,是张爱玲写过的最纯粹的爱情。
男女双方都是简单的人,又都是第一次动心,彼此心有灵犀,一旦爱了就自然走到一起。
待会儿无论如何要吻她……这是他第一次对一个姑娘表示他爱她。他所爱的人刚巧也爱他,这也是第一次。他所爱的人也爱他,想必也是极普通的事情,但是对于身当其境的人,却好像是千载难逢的巧合。
没有勾心斗角,没有欲擒故纵,一切水到渠成,最好的爱情就是这样吧,一见如故,再见倾心。
我想张爱玲是把自己的爱情体验融入其中来写的,写出来的爱情简直高甜得不行,让人看着看着会情不自禁地露出一抹甜蜜的微笑。
他们爱得那样纯粹,毫不为自己打算,一心都想着对方。
世钧心疼曼桢独自养家太辛苦了,想早点结婚可以帮她分担一些;
曼桢不肯早结婚,害怕生活的重担都压到世钧肩上,他为了生计奔波,耽误了事业前途。
这样美好的爱情在甜蜜中又透着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也不是“张爱玲”式复杂沉重的忧伤,是那样一种纯净透明的忧伤:
从前他跟她说过,在学校里读书的时候,星期六这一天特别高兴,因为期待着星期日的到来。他没有知道他和她最快乐的一段光阴将在期望中度过,而他们的星期日永远没有天明。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越是美好的事物,当它被毁灭时,就越让人心痛。曼桢和世钧的爱情就是如此。
与旧时代女性相比,曼桢有着独立女性的责任意识和清醒意识。姐姐结婚后她自觉挑起生活的重担,接替姐姐担负起养家的责任。
更难能可贵的是,曼桢不因为生活艰难就改变本性,不因身处污泥就同流合污。
不管周遭多么黑暗,多么污浊,她始终如一株出水莲花般保持着自己的纯洁和美丽。
和她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她的姐姐曼璐。同样是养家,曼桢可以靠正当劳动获得收入,曼璐却走上了舞女的道路。
做舞女之前的曼璐跟曼桢很像,一样的清纯美丽,作品里多次借他人的眼睛写到两人的相像。但两人的相似仅止于外貌,品行大不相同。
曼璐的爱慕虚荣和软弱是她堕落的根本原因,养家只是外部原因,她以养家为幌子为自己的堕落寻找理由。
同样的环境,不同的选择,曼璐和曼桢的品质,高下立现。
书中借豫瑾之口比较她们的不同:
和她比较起来,她姐姐只是一个梦幻似的美丽的影子了。
曼璐是一个被命运左右的可怜人,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为养家被迫做了舞女,成为男人的玩物,这是她值得人同情的地方。
但她为了栓住丈夫鸿才的心,不惜牺牲妹妹曼桢一生的幸福,诱使丈夫奸污曼桢,却是在作恶了。
无论什么原因都不足为她的作恶开脱,就这点来看,她是个可恨不值得同情的人。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也许这句话有失偏颇,但用在曼璐身上最恰当不过。
曼璐是曼桢命运悲剧的始作俑者,丈夫鸿才是帮凶,他们合手毁了曼桢与世钧的爱情。
从曼璐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黑暗。
让曼璐对曼桢伸出魔爪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嫉妒。
嫉妒,这种有毒的感情,不论阶层,不分年龄,不论身份,不分贫富,无处不在。哪怕亲密如曼璐和曼桢这样的姐妹,也会产生嫉妒。
红颜老去的曼璐看到妹妹青春正好,可以享受美好的爱情,尤其是看到自己曾经的未婚夫豫瑾也移情于曼桢,她的嫉妒心开始泛滥了。
“为什么她可以清清白白恋爱,我却不能?如果不是我的牺牲,她能有今天吗?
我也是跟你一样的人,一样姊妹两个,凭什么我就这样贱,你就尊贵到这样地步?
亲人间产生了嫉妒之心,甚至比平常人更加恶毒刻薄。
曼璐利用鸿才对曼桢的垂涎来吊住他的心,同时借鸿才的手毁了曼桢的幸福,实现了自己对曼桢的报复。
看到曼桢这样美好的女孩子陷入命运的泥淖中,就好像看到一块美玉掉到了泥污里,特别让人不忍,这是我迟迟不敢下笔的原因。
被亲人暗算的感觉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曼桢的痛苦,张爱玲有切肤之痛。
少女时代的张爱玲经历了人生至暗时刻,被自己的至亲——父亲关禁闭长达一秋一冬。期间,她大闹,绝食,多次试图逃跑,都没能感化父亲那颗坚硬的心。
曼桢被姐姐禁闭在一间房里的那种感受,何尝不是张爱玲的感受?
病了半年,躺在床上看着秋冬的淡青的天,对面的门楼上挑起灰石的鹿角,底下累累两排小石菩萨——也不知道现在是哪一朝,哪一代……朦胧地生在这所房子里,也朦胧地死在这里么?死了就在园子里埋了。 ——张爱玲《私语》
曼桢被姐姐关在一间房里,生了一场大病,直到她怀孕才放她去医院,
“她恨透了那所房子,这次出去是再也不会回去了,除非是在噩梦中。她知道她会梦见它的。无论活到多大,她也难以忘记那魔宫似的房屋与花园,在恐怖的梦里她会一次一次的回到那里去。”
多么相似的感觉,如果不是有过同样的经历,恐怕难以写出那般刻骨铭心的恐怖感受。
曼桢,是张爱玲十分珍爱的一个女孩,她把自己的感受融入这个形象里,她身上既有爱情的甜蜜,也有对亲人的绝望。曾经有多甜,后来就有多痛。读起来都这么让人难过,写起来又该如何心痛?
最悲哀的是十四年后,曼桢与世钧重逢的一幕。
彼时的她,结过婚又离了婚,有一个和鸿才的孩子,而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曾经在梦里呼唤了几千遍的人近在咫尺,触手可及,一呼一吸都那么真切,一切仿若昨日。
可是,他们之间却好似隔着千山万水,不能像以前那样拥抱在一起。
曼桢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让人忍不住落泪。
这样一段美好的爱情,就这样像未及盛开的花朵,在命运的风吹雨打中凋落了。
他现在才明白为什么今天老是那么迷惘,他是跟时间在挣扎。从前最后一次见面,至少是突如其来的,没有诀别。今天从这里走出去,却是永别了,清清楚楚,就跟死了的一样。
202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