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争一直都是世界的主旋律。
一群人斗另一群人,一个观点斗另一个观点。
大多数人,上网特别容易被撩拨情绪。
一会向左,一会向右。
一会悲悯,一会暴戾。
一会以天下为己任,一会觉得这个世界药丸。
你是一个爱国主义者,看到恨G言论难受得要死。
你不理解,怎么会有这种傻b。
你是一个坚定的女权主义者,你看到每天都有女性的权利在被侵犯。
你很痛苦,世界为何如此不公。
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你看到那些市侩的言论,看到那些绝对精致利己主义,看到有人为了挣钱不择手段。
你觉得难过,撕掉那层滤镜你觉得人心丑恶。
觉得痛苦。
为什么觉得痛苦?
因为在面对现实的预期不符。
“面对现实的过程,就是痛苦的过程。”
所以,痛苦的真正原因,是我们理所当然的正确在被很多现实挑战。
或者说,我们认为的绝对正确,在被修正,变成相对正确,或者说相对错误。
更本质的原因:我们在接受一个观点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代价。
“我选择了理想主义。”
平静的选择下面,其实是选择了一种冲突,选择了跟另一个观点站在对立面。
其实也等价为:对我选择了一群人归属,选择了跟另一群人作也就是,会有让你看到不舒服的现实,会有让你看到了不舒服的观点。
也会有一种人,在你表达观点的时候,去攻击你。
被赞同的附属就是被批评。
其实是应该的。
关键是你用什么态度去看待:喻你觉得很高怪,难以接受,觉得不可理你就痛苦。
“你觉得很正常,意料之中,觉得理所当然。”
你就平和。
这就变成更高级的思维方式:兼容。
最最高级的,其实是:理解。
我在选择的时候,选择价值观的时候。
清楚地知道,什么样的人会支持我,什么样的人会反对的。
支持我的人反对我的人,背后的立场,甚至是背后的利益。
这就是在调整预期,在选择的时候就了解好现实。
而不是在选择了之后,被现实教育。
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
一个是短痛,一个是长痛。
选主动呗。
选短痛呗。
…………………………………………
在现在数字信息迅猛极速发展的时代,无论做什么,你得懂得塑造记忆点啊。
现在信息筛选很快的,没有记忆点真的一下就被埋没,没有出头之日。
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你得让人先记住你再关注你,你才能再开展自己的各方面。
…………………………………………
时间成本、信用成本、决策成本、机会成本、沉默成本、健康成本,这些隐藏在显性成本背后的暗礁,很难被发现,即使被发现也很难去量化。
隐形成本管理是一门大学问,没吃过亏的人很难有这种深层意识。
…………………………………………
认知的不同阶段:
1/意识到自己以前停滞在自己的认知泡沫里,非常可笑。
2/意识到所有人都停滞在自己的认知泡沫里,有些地方比普通人高明,有些地方极为可笑。
3/意识到认知泡沫这个东西是无法劝诫的,劝诫是很讨人嫌的行为,只有等当事人的泡沫破灭,遭到重大损失后,才有一点点可能改变。但人性本质还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的。
4/慢慢学会在不同观察角度和认知泡沫之间无障碍切换。
从根本上改变认知缺陷的小技巧:定期检讨三个问题。
1,三个月前我有什么判断现在证明是错误的?
2,为什么当时会做出那样的判断?
3,我当时的思维过程有什么根本缺陷,导致这个错误判断?
这样定期检讨的好处是可以治本,可能把同一类的认知缺陷一起纠正。
…………………………………………
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缺乏想象力和文化艺术氛围的大学很难培养出一流人才,而缺乏科学与艺术紧密融合的大学也很难成为一流大学。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能对这些观点加以佐证。他是一位小提琴爱好者,他曾经说,自己如果不是物理学家,可能就会成为一位音乐家。
每当他在研究的时候遇到了问题,就会在音乐中放松、获取灵感。
他说:“音乐并不影响研究工作,它们两者都从同一个渴望之泉摄取营养,而它们给人们带来的慰藉也是互为补充的。”
在科学研究中融入艺术思维,在艺术学习中找到更加科学的方法。
艺术与科学,本就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