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M应该是我认识了将近15年,却依然还是“看不懂”的朋友。可能是因为他的混合气质无法简单用语言去描述吧。这种奇妙的混合,如果用颜色来形容的话,可能是在橘色和蓝色之间跳跃,偶尔混合成灰紫色,间或有其他淡色加入。很浓烈的颜色,比如大红色,在他身上几乎是看不到的,更多可能是偶尔清爽的淡绿,或者一片洁净的白。再进一步解释一下,就是,他有时候散发着一种不刺眼的暖,有时候是一种不想被打扰的冷,有时候又会迸发出一些神秘的说不清楚的浪漫,间或透着一股平和淡然和纯真。
他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园,仅限自己开放,并且乐在其中。他的园区里或许有无比丰富的色彩,虚拟的人物互动和精彩的故事在发生。因为他分享过他的梦,大段的语言描述编织出天马行空的奇特意识流。那个乐园或者可能远比他表述出来的要绚烂,就像一个音乐创作者,在自己的脑海里里不断回想着奇幻美妙的旋律,可由于乐器的极限,创作者无法完整传达出内心世界里的真正壮阔,同样因为语言的局限性,他可能也无法向外人完全表达出他精神世界里梦的体验,极私人的体验。向朋友分享自己的梦,或许已经是他能向外界开放乐园的为数不多的方式之一了。
惊觉自己用了很多表达不确定的词语,“应该”“可能”“或许”。有可能因为他很少很准确的向我们表达他自己,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聆听者。多数时候,不发声,不评判,不回应;即使对朋友身上发生的事情很好奇,也不会直接询问。我在想,很少提及自己,可能是一种不想让自己打扰到别人的善良;不主动询问可能一种不想打扰别人的尊重。即使身上长出了刺,但是因为害怕伤害到别人,而选择将刺包裹起来,自己忍着疼,也要让别人即使是不小心触碰到,也不会感到难受。精神世界丰富的人类,在面对世俗的时候,总会显露出来某种“笨拙”,比如面对世俗的恶,会错愕和不知所措;但又怎能忍心去批评这种不媚于世俗的笨拙呢?多数人都把自己培养的那么精明,沉沦于世俗的泡沫里。这种尊重己身的不屈就,又何尝不是一种纯真,甚至是一种勇敢呢?回想既往的细节,我有时候过于担心他在世俗事务面前的“笨拙”,让步太多,吃亏太多,给别人伤害自己的机会。总是希望他能对自己“好一点”, 却忽略了他对自己的坚守,也忽略了这种守拙的真,同样也吸引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
提笔写老友记系列,其实他是最难写的,我们认识了很久,熟悉但又好像没那么“认识”。有可能是因为他表面看似简单却内里蕴藏的个人丰富性,还有可能是我迟钝的观察力和匮乏的语言无法将他的特质给发掘描述出来。我们常常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片面的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真的,其实何尝不是充满了个人的主观偏见,以上可能就是我看到的“偏见”。无论如何书写,我们不过是在表达自己的偏见而已。
可能当闭上眼睛,关掉思考,只用感受,会触摸到一些真实。写老友记系列,我总是感叹,自己这样一个社交被动,行为有点古怪直接,喜欢独来独往的个性,还有人愿意来主动问候,投递投喂,简直神奇。从小到大,我始终总是学不会如何回馈别人太浓烈的关心或者问候,会习惯性的往后躲,原因可能是觉得自己不配,或者因为自己无法做到同样浓烈的反馈而心感愧疚,以至无法承受。
感谢有这样的“淡人”朋友,即使他自己也属于被动社交人群,也愿意主动跨一步,输出一些“淡淡的”问候,就像他的气质色温一样,温暖而不灼热,清冷而不寒冻。希望他能更自在,更自由,更放松,更享受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