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健康铁三角的圈子里有一个人,分享了一个理念,就是吃得快的人会胖,细嚼慢咽反而会瘦。
让我们看看常识性的理解,吃得快,一定是嚼得不够细,因此也就不容易消化,而不容易消化,肯定就容易拉出去,既然容易拉出去了,自然就不容易长胖;
再看看细嚼慢咽,肯定就容易消化了,容易消化,自然就容易长肉,因此也就容易胖。
那为什么,书上说得相反呢?
有一本书上,忘记那本书了,提到,人的大脑,对饱的认知会滞后,就是你已经吃很多了,大脑还没有收到饱的信号,因此,关于吃得越快就越容易胖的理由,是因为吃得快,等大脑收到饱的信号的时候,人已经吃撑了。因此,因为经常吃撑了,所以容易吃胖。
那么我们换一个思路,如果吃的饭量是一定的,是不是吃得快,就不会胖了呢?或者说,反而会瘦了呢?
细嚼慢咽不容易胖,如果细嚼慢咽的饭量,跟快吃的饭量一样,是不是细嚼慢咽就更容易胖了呢?
再想想,如果两个人比吃饭谁吃的快,1分钟内吃下5个汉堡,这时候大脑觉得是饿呢,还是饱呢?按照大脑饱腹感滞后的说法,应该还不觉得饱啊,实际上,如果你1分钟吃掉5个汉堡,不觉得饱才怪。
所以,大脑所谓的饱腹感的滞后,其实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当我们吃下去食物的时候,就缓解了饥饿感,就算吃得很少,估计至少也会缓解了饿的感觉。
再往下想,很多人说要吃七分饱,其实这个概念也是个伪概念,需要条件的。如果你吃得非常慢,吃一点,胃通过消化过程,反馈到大脑,让你没有了饥饿感,你可能就已经觉得不饿了,还何来的七分饱呢?科学的说法应该是,每顿饭应该吃多少米,多少菜,喝多少水。因为七分饱的概念,跟时间是有关系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必须在以什么速度下的七分饱,才是合适的。时间越长,大脑感觉到七分饱就越快达到。我见过有些人吃饭特别慢,自己吃能吃一个小时,他吃到七分饱,和吃20分钟到七分饱,应该完全是不同的饭量了。
这种七分饱的概念,特别像我们中国炒菜菜谱,什么少许,适量,这些量词,是中国的特色。而精确到具体数量,则是西方实证科学的思路。
还比如喝水,有的书上说要每天要喝八杯水,究竟多大的杯子呢?有人会说,通常大小的杯子,那么通常大小的杯子是多大的呢?我相信,你说拿一个通常大小的杯子,不同的人拿的肯定不一样。
还有的书上说,每天要喝2500毫升的水,多大年龄的人呢?体重是多少的人呢?什么体质的人呢?如果这些没有界定,仍然不是一个科学的数据。
据说,肾病患者,不能喝很多的水,或者说,喝水的频次也不能太密。那么,肾病等人,应该如何喝水呢?
还有,正常人,每次要喝多少水呢?喝水的量是多少?多长时间喝一次好呢?也就是喝水的频率。晚上几点后就不能喝水了?或者说不应该喝水了?如果喝了会怎么样?
还有,冬天跟夏天,身体水分挥就不一样了,那么是不是应该根据季节来调整喝水呢?如果需要调整,究竟要调整到什么程度呢?还是可以无视?
当我们大脑去思考这些问题,忽然就会发现,我们连最平常的喝水,也不怎么该怎么喝了。所以,其实我们就是在有限的认知下生活而已。就算知道了每天应该喝多少水,也许未来还会发现,这种喝水的方法对人有某种副作用。
如果把这些都搞清楚了,关于喝水的认知,可能就有了一个飞跃。因此,我们的心态,永远应该是开放的,避免自嗨。
今天看了一个很好玩的例子,说的是中国的神仙和美国的超人,都会飞,但是飞行的姿势大不相同,美国的超人,是平着飞,中国的神仙是站着飞。
从空气动力学角度看,站着飞有点傻逼的感觉,因此中国的神仙的飞法,更像杜撰。而像美国那种平着飞,好像飞得更令人信服。
不过,如果再一想,中国的神仙能飞,是很多年前的事,那个时候,还没有发现空气动力学,因此人们把神仙,搞成都是站着飞,好像也有些道理,因为人就是站着的嘛。
但是,古代也有鸟啊,难到看不到会飞的鸟儿在地面事站着,而飞的时候都是横着飞么?
古代当然看到鸟儿是横着飞,但是也能看到动物都是四脚走的,而独有人是两脚站着走的,因此,为了区别于禽兽,感觉神仙不应该跟禽兽一样的姿势,因此,至少跟人的姿势得一样,而且很多神仙,也是人进化或得道而成的,因此,无论是跑啊,走啊,飞啊,自然是站着的了。
有时候,有一种细思极恐的感觉,我们的认知的有限程度,超出我们想象。我们感觉自己就是盲人摸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