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认与压抑
压抑是先进入意识,由于太痛苦而不能容纳,后压抑。否认不进入意识。区别在实行防御前是否意识到。
压抑的典型:创伤后的遗忘与闪回(生理视角:创伤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升高,海马体功能受抑制,情景记忆失去作用创伤后会出现第三者视角的语义记忆,对事情客观体验的步骤记忆,以及情绪记忆)。
否认的典型:“这不可能!”
高级防御中的压抑:反向形成中原始情绪的压抑(或否认,取决于是否被意识所察觉);隔离中与某种观点相关的情感的压抑(或否认,同上);反转中对最初情景的压抑。
分裂与解离
分裂:只能将客体觉知为全然好的或者全然坏的,并且随着交流进展容易变换。
解离:从自我中整个剥离体验。
解离的部分从未整合进自我,分裂的部分曾被整合进自我。
解离与隔离
隔离是从认知中剥离情感成分。解离是从自我中整个剥离体验,仿佛发生的事与我无关。
隔离与间隔化
隔离割裂情感与认知。间隔化割裂互相不容的认知(拥有矛盾的观点而不知),比隔离更为原始。
间隔化与合理化
间隔化的使用者常将认知的矛盾之处合理化。
合理化与道德化
合理化会无意识地寻找意识层面可接受的理由,道德化会无意识地寻找在意识层面和责任有关的理由。
理智化与隔离
理智化是把情感从理智中隔离开来的高级版本。理智化能在确认情感得到妥善处理前保证思维有效运行,但也容易对幽默、娱乐、性等情趣类事物毫无兴趣。
抵消与全能幻想
抵消行为的背后隐含着全能幻想,即我的敌意感受十分危险,我只要心有所想便事有所成,故要抵消。
攻击自身与内摄
攻击自身中,外部威胁没有像内摄那样被全盘吸收,只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了外部威胁,此防御比内摄更为成熟。
恐惧症和创伤后的害怕
比如对高桥的恐惧源于在桥上发生的交通事故,是为创伤后应激反应,但如果回避高桥是潜意识对某种恐惧的象征和置换(比如将桥视为重大生活转变,而这种转变最终指向死亡),并且期待回避行为能保护自己免受死亡和时光侵袭,是为恐怖症。
其他一些杂记
所有移情都包含了对早年客体感受的置换和对内在自我部分的投射。
反向形成的本质:否认人类情感的矛盾性(情感反应是复杂的,往往包含相反两方面,反向形成的个体坚持认为自己的感受只有一种)
投射+内摄=投射性认同
偏好使用某种防御方式与人格结构的关系(这里绝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而只是有一定的相关性):
情感隔离——强迫性人格结构(注意强迫一词道德层面的中性)
抵消——强迫特征
攻击自身——抑郁型人格和自虐相关人格特征
否认——轻躁狂特征、偏执特征
全能控制——反社会人格特征
原始性理想化(必定导致原始性贬低)——自恋型人格特征(根据自我价值评价他人,通过依赖理想客体努力使自己完美)
投射——偏执型人格特征
内摄——与某些抑郁心理关联(分离或丧失时感到自我的一部分离我而去或者因家庭冷漠暴虐而自责)
投射性认同和分裂——常见于边缘性人格结构(日常生活也大量存在投射性认同,其中亦有积极的,如将之应用于乐趣和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