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雨

    几天来,雨一直下下停停,停停下下。定住心的浮躁,细细品味那点点白雨,不由感触丛生……

    风花雪月,云雨日霞,鸟鸣山青,星汉江海……在造物主为地球精心“标配”的自然景物中,雨是平常的,无奇的。落到脸上,一丝冰凉;接到手心,一滴白水;不抹芳红,不带馨香……

      但雨自有独特的神韵。它明净质朴而柔和,随物化形而灵动。这是雨的特质。造物主在创造雨的时候,就把它写入了雨的“基因”,亘古至今,再无变改。

      雨柔和、灵动。“柔情似水”,“上善若水”这类精美的语句,从侧面印证了人们对水之柔和的深刻领悟。它柔,几乎可以任由你摆弄。 它柔,故能随物化形而灵动。落到平地,即刻变平;滴入杯中,汇成杯形;河道蜿蜒,雨水也蜿蜒而流淌;江流曲折,雨水也曲折而奔涌。遇热,它升腾为云雾,逍遥于高天之上;逢冷,它变身成冰雪,静卧在原野之间。柔,让雨灵动而活泼自在。

    然而,雨之柔和,却不孱弱。雨绝不是孱弱庸夫的化身。正如善良者待人柔和,也多有“冲冠一怒”的刚烈。雨正是这样。它柔和刚烈而又特立独行。它快乐,就送甘霖抚慰生灵;它伤感,就降苦雨搅人愁肠;它愤怒,就把怨气灌满河江……它就这样无拘无束,来去自由……

      这就是柔和刚烈而又特立独行的雨。

      雨自由、率性,自然也有生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的夏雨,“秋风秋雨秋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的秋雨……此外,还有清晨雨、午时雨、夜半雨……这是雨的四季和一天。正如人之生命在时间的坐标上有少年,青壮,衰老等名称,雨之生命,也被时间的坐标标记为春、夏、秋、冬等不同分期。

    在雨的生命分期中,四季的雨,总爱借其不同的情态,撩拨人敏感的心弦,让人因雨而情动,情动而知雨,净心去欲,渐渐雨我相融,天人合一。

图片发自简书App

    先看那毛毛亮丝般的春雨。杜甫赞其为喜雨、好雨。它给人们带来红遍山河、绿透原野的期盼。在经历一冬风寒芳逝、瘦水枯木、雁去山空的萧条之后,春雨绵绵也就不那么惹人烦躁了,反而令人耐着急性子,想着春雨贵如油了。这时的雨,恰如温文尔雅、眸子剪水的少女。带着纯真,带着活力,带着笑靥如花,带着勃勃生机。当草叠绿浪、花吐红香、柳梳长髻、莺歌燕双、江流浅唱,春雨徐徐而来。它挂起一帘千里清纱,视野平添朦胧之美;它洗去几多厚厚浮尘,鼻端又添清新之气。 这样的好雨,任谁也会涌起悠悠遐想、点点诗情。

    在四季中,春雨可谓最温柔,最有诗意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再说夏雨。自然也有人情有独钟。

    滂沱夏雨的雷霆之威、万钧之力,很多人是畏惧,或是厌恶的。试想,夏雨将至,乌云山涌,阴天蔽日;疾风折树,飞沙走石;迅雷炸耳,狂闪裂云……如此暴戾,几人不惧?――当然,这种畏惧和怯懦不同,它是对大自然威力的敬畏。如果骤雨成灾,摧房决堤,一片黄涛,就更是教人深恶痛嫉了。

    然而,在喜爱夏雨的人眼里,夏雨犹如身披重甲,手握金戈的壮汉,充满力量和气魄。自有一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本色。

    它性格刚烈,脾气火爆,爱憎分明,行动迅猛,快意人生。绝不犹豫,绝不柔弱,绝不拘束,坦坦荡荡,自由率性。

    而那秋雨,恰似一个幽怨的眼神。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眼神,或许属于中年。看似呆滞,细细思量,才发现其中含着几许幽怨,几许凄苦,直牵得心中愁肠百叠,潸然泪下……

    人生本是一次苦的旅行。有人说,乐观者反复品味着雨后长虹的光彩,悲愁者重复地咀嚼着苦雨的寒凉。然而,人心本肉长,加以七情六欲,本就柔软而情长。

    当冷风割脸,黄红凋落,原野空寂,天空飘洒下阴阴冷雨,又把灰色的云幕罩在天顶。大地潮湿而又了无生气,鸟雀蜷缩不飞,行人匆匆而行,空气中都弥漫着淡淡的凄清气息。

    秋雨就那样凄凄密密地耗着,接连几天也不歇息。恰似一张阴沉着的脸,天天对着你,引得人心中的旧恨新愁,离情别绪,渐渐泛起、滋长,终于泛滥决堤,不能自已。

    这就是秋雨,一双忧郁的眼睛。

图片发自简书App

      相比较而言,冬雨就冷静而淡定。如同阅尽沧桑、豁达从容的老翁,平平静静。寒冷而不悲楚,寂静而显疏朗。有时它又化为飞雪,就更是晶莹如玉,超越所有的雨了。就如人到晚年,或是大落之后大悟而升华,

超然而平和。足以让整个世界甘愿被它银装素裹,只为感受它的纯净、超然。待它融化成水,还将洗去这世界无数的俗垢……

    这就是雨。很寻常,但决不普通。

    一年四季,雨各不同,各有独特的神韵、气度。正如人,各个不同;又如人生,走过春、夏、秋、冬……

    忽大忽轻的雨点,漫不经心地敲打着窗棂。忽然觉得,只要抛却夏雨的戾气,人应该如雨――柔和灵动,而又刚烈豪放,特立独行,而又平静超然……

      雨还是淅淅沥沥地下着,那雨声也柔和地一直响着……

7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922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591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546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467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553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80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88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34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80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92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70评论 1 34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25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73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4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37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54评论 2 36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127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春雨——清純,飘渺,朦胧,烂漫中蕴含着无言的生机。 夏雨——粗犷,强悍,铿锵,豁达中展示着炽热的任...
    遥远_da96阅读 335评论 2 18
  • 品雨 小时候一直很怕下雨,害怕那电闪雷鸣,害怕那大雨如柱,其实更怕的是雨后小村道路的泥泞,每每这时候就很向往城里的...
    思嘉恒阅读 121评论 0 2
  • 这世上,真的存在着一物降一物。 不论你内心怎样为他千回百转,他只要一个简单的回应就足以让你将这所有推翻。 他在你面...
    我是白小姐阅读 239评论 0 0
  • 《尘刹集》:始于2010年,记录风轻云淡的十年所感所悟。 天空是我, 飞鸟是我, 广阔自由却不是我。 放学的书童是...
    磐修阅读 316评论 2 2
  • 先说说缓存机制: 无缓存情况下: 对同一个URL请求多次,返回的数据可能都是一样的,比如服务器上的某张图片,无论下...
    暗夜精灵_NightElf阅读 6,427评论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