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格说,要反向思维。我只想知道将来我会死在什么地方,这样我就永远不去那儿了。
虽然我在研究深度学习,然而为期三个月的主题学习和交流后,能够达到什么高度很难说,但我至少可以把我多年观察到的学习错误方式告诉大家,让大家避免走弯路。
1、误把书柜当脑子
误把书柜当脑子是指买了满满当当一书柜书却很少读的人。
从心理学上说,人想要获取知识,购买大量书籍确实会让他有一种获取了知识的虚假感觉。但书籍仅是知识的载体,书本身没有意义,书里的知识才有意义。
然而误把书柜当脑子的同学,只是将书作为展示自己上进欲望和炫耀见识的工具,而对真正的知识置之不理。
这种误把书柜当脑子的行为,已经升级为“误把硬盘当脑子”。
硬盘越大,读书数量没有增加,但却焦虑,因为扩容的硬盘似乎让自己更加欲壑难填。
2、书读很多当菜吃
我今年上半年卧底参加了一个国宝读书会。
为何说卧底,因为国宝读书会开具的书单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在一个月之内要读四本非常著名的作品,其中包括被再版N次著名心理学专业教材的《心理学与生活》、《社会心理学》。哪怕我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试,老师为了让我们速成填鸭式教育也搞了十几个日夜,我倒是看看你们怎么一周读一本。
是的,我是去看笑话的。
然后我发现此读书会只是将每本书进行缩写(缩写后还有很多错误),在学员们表示无法汲取知识的评论中将上述两本教材撤出了书单,于是我就退出了。
上面我提到,书没有意义,书里的知识才有意义。
现在我想进一步说,炫耀你读五十二本书没有意义,知识要懂得才有意义。
为了追求数量读那么多书又不懂干什么?当菜吃么?
3、囫囵吞枣党
有人说,我们还是读书的,我们看的不是缩写。
但是你们囫囵吞枣呀。
比如有人按照《王者速读法》的方法读书,五分钟看前言后记目录,十分钟翻阅全书找到关键词,看遍三级标题、图表、粗体字,然后快速阅读,跳过解释和例子,三十分钟看完一本书。而且他们看书都用这种方法。
我做过多次试验,这种方法看书犹如蜻蜓点水,只是让信息从你的眼睛路过。
虽然帮助聊天增加谈资,但仍然是浅表知识,无法真正理解学习对象的运转规律。
囫囵吞枣有什么坏处?没有真正编码过。
看《最强大脑》DR.魏总是很喜欢说:他能在这么短时间内记住这种信息量,说明他的编码很有效。
编码。
人在记忆的时候需要给信息编码,编码从是否自动角度可以分为自动编码和控制加工。
前者无意识,不需要太多的注意力,比如今天天气如何。
后者有意识、需要消耗你的注意力,比如记住新的知识。
在获取新信息的过程中,就需要通过编码将新知识纳入你已有的知识系统当中去,与旧知识联系,方能被真正被记忆。
根据脑科学的研究,编码的质量与学习成果大大相关。
什么样的编码质量好?精细的、栩栩如生 、充满细节的编码好。
与一般认知相反的是,越复杂的、充满细节的东西越容易被记忆。
比如记忆罐头这个单字,单纯记忆文字,远不如记忆“我姨妈喜欢吃芒果罐头”效果好。
要知道,上述速读方法跳过的解释和例子可以说是知识最重要的部分。
解释让你懂得结论得出的思路,其中逻辑正确与否需要你的独立思考、辨别。
例子的两个最主要功能,就是通过类比将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和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跳过这两项,读书的质量会非常低,即使读完全书,也知识得知了极为浅表的知识。
对不重要的书囫囵吞枣不要紧,但不要对所有书都囫囵吞枣呀。
比浅表知识、信息量广度,谁比得上北京的哥。
然而这有什么用呢?
4、过早输出党
现在太多文章强调输出,输出是对的,可是现实中演变成乱输出、过早输出、到处输出。
人在获取知识后,需要沉潜期。
人脑是个很奇怪的器官,当你在思考一个问题并获取一些资料后,哪怕你之后没有特意思考这个问题,一些对信息的深度解读、远距离知识之间的结合灵感也会迸发到你的脑中。
最著名的例子是元素周期表之父门捷列夫,他就是在大量研究元素问题后,某天在睡梦中获取了编制元素周期表的灵感。
因此,我一直认为应当在获取知识之后沉潜一段时间。
在此期间,可以像我上一篇文章提及的那样,将新知识尝试运用到所闻所见的一切事物中,也可以单纯休息,让大脑在潜意识中反复咀嚼。
而现在的输出党太简单,他们会用最快速的方法获取知识,并快速输出,但输出的东西不仅缺乏说服力,还会让读者对作者是否真的掌握知识产生很大的疑问。
之后他们输出的质量也可想而知,即使花了一分半看他们的文章,我也要为这一分半的有眼无珠而懊恼。
我们热爱奶牛,是因为奶牛喝的是水,挤的是奶。
我们因过早输出党而头痛,因为他们喝的是水,吐出来的也是水,还很浑浊。
既然用查理芒格先生开头,就用芒格先生结尾。
芒格先生认为:
如果要明白人生如何才能得到幸福,首先会研究人生如何才能变得痛苦?
要研究企业如何做强做大,首先研究企业是如何衰败的?
大部分人更关心如何在股市上投资成功,我最关心的却是为何在股市投资上大部分人都失败了?
错误姿势我已经帮你找到了,还要继续吗?
困了,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