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就是看人生》

我认为电影对导演(制作方)来说就是想办法把几万,十几万字的剧本演成一两个小时的艺术视觉。

电影对观众(欣赏者)来说,就是反过来——从导演给的一两个小时的视频翻译出属于自己世界观的一部电影剧本。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每个人所看到的剧本又是不一致的。

现在很多影评媒体,单纯地为了流量话题、为了得到拥趸而去夸或去骂。这都很容易,难的是从心而发、有理有据;难的是如何引导电影爱好者以更加平和客观的心态去对待中国的电影产业,如何让大家真正地在电影中得到乐,收获,成长。

而作为观众,其实,影评只是为你提供了一种意见和参考,而非什么真理定论。我们要先听从自己的内心的感受,然后再试着理性看待一部电影。不用担心自己专不专业,也不用去烦恼自己喜欢的或讨厌的电影和主流的声音不一样。

既不要盲从讨伐,更没必要违心称赞,免得随波逐流。毕竟一部电影带给你的所有感受都落在你的心里,别人无法剥夺也无法诋毁,你的爱恨,该由你自己珍藏,只与知己分享。

拿《肖申克的救赎》举个例子吧,这部电影对我影响很大,但又说不出来各为什么。尤其是我和朋友分享交流的时候,他们倾向于认为电影最大的亮点是最后出狱(结果)的那一部分。而我对影片的诸多细节(过程)很震撼,从主人公安迪里看到了自己,看到了社会,看到了些许人生的意义。我认为这部电影之所以伟大,最主要的不是因为越狱题材的新颖,也不是映射制度的黑暗,也不是什么所谓的二十年的不懈坚持。而是讲了——一个人的自我寻求。

下面这是我看到的一个专业影评人员写的一点关于《肖申克的救赎》的看法,我看了很是赞同,切身体会,这说的不就是我嘛。小伙伴们有时间的话可以读一读,或许你也是这么认为呢?

————————分割线——————

我想要向大家传达的是:即使在今天的中国,阶级固化已然严重,我们也一定不要放弃追求三件事——

自由、知识和希望。

何为自由?

既然我的工作是写影评,我就试图用一部电影来解释。

若论视听艺术,《教父》与《美国往事》都可堪称史诗。

但为什么,在众多排行网站上,《肖申克的救赎》能久居影史第一?


坦白说,我以前没太看懂这部电影。

我曾天真地以为,《肖申克》全片的精华,只在于最后一幕。

经历过19年的冤狱,安迪终于打破束缚。他忍辱负重,从下水道中奋力爬出。

他启程奔向大海,尽情享受自由的光辉。


可后来,我发现《肖申克》没那么简单。

这表面上的情节,实际掩藏着更深层的内核。

如果,获取自由的方式,只是从监狱跑到外界,那老布又为何要在出狱后自杀?

难道,真的有人会不热爱自由么?


不。

老布,其实从未拥有过真正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实际上是一种心灵的感受。

有了更深的理解后,影片最令我触动之处,是这里——

安迪违规,锁上典狱长的房门,播放音乐“费加罗的婚礼”,任凭典狱长威胁也无动于衷。

因此,在暗无天日的小黑屋里,安迪被监狱长单独关禁闭两周。

狱友问他:就为了听首歌,你值得吗?

这两周,你过得可爽?

安迪回答——

这是我最舒服的两周

有莫扎特陪我

在脑中,在心底

音乐之美是夺不走的

你没体会过吗?


是的,心若是牢笼,处处是牢笼。

自由不在于外,而在于内心。

老布虽然出狱,可他的心仍被牢笼所困;安迪虽然身处监狱,但在许多时刻,他的心灵却真正地处在自由之中。

换句话说,“自由”并不是外部的客观条件,而是你内心的主观信仰。

那自由的信仰,又是从何而来?

知识。


这个知识,不是单指某项专科,而是指你对于周遭事物的认真感知。

即使身处狱中,你仍有机会去享受莫扎特,仍能在图书馆里、在浩瀚的精神世界中畅游。

也只有知识,才能使你在逆境中达成自救。

影片中,安迪通读了《基督山伯爵》,并巧妙搭配了法学、金融学、地质学等知识,灵活处理与看守的关系发展,才终于在长久的沉寂中爆发越狱。

图片发自简书App

希望,真是这世上最美的一个词。

我们人类的大部分成就,都是由它而来。

我们只有拒绝麻木,时刻抱持希望,才能不断吸收知识,提升并超越自己,然后获得真正的自由。

今天的中国,即使阶级再固化,也无法阻挡你成为一个精神贵族,对吧?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