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

    清明是我国的24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回升,雨量增多,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谚语说:“清明前后,种果点豆”。植树造林,也莫过于清明。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它包含着特有的风俗和纪念意义,是祭祖,缅怀先辈和扫墓的日子,我们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数都在清明节扫墓。

  扫墓时候,人们要携带食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把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坟墓周围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到坟头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一般情况是叩头四个,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在《清明》这样写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来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祭拜祖先,惦念已逝亲人、缅怀先辈的习俗至今扔很盛行。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有一段传说。

    春秋时期,晋国太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流亡期间,他受尽屈辱,只剩下几个衷心的人,追随在他身边。介子推是其中最忠诚的一个。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

  19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回忆起旧事,心中惭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都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锁。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派人上绵山寻找,没有找到。有人出了个馊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于是,没有其他好办法的晋文公下令烧山,谁知道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熄灭后也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细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注视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安葬时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面有一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把血书收藏起来,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名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位寒食节,规定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烟火,只能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走到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枝繁叶茂,柳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到介子推一样,尊重的走到跟前,珍爱的掐了一条树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之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寒食节这天定位清明节。

  此后,晋文公把血书带在身边,鞭策自己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好。人们非常怀念介子推,每逢他去世的那天,便用面粉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个东西叫做“之推燕”。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节日,人们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或者插在房前屋后,表示怀念。

  清明节也叫踏青节,人们会趁着明媚的春光开展一系列的活动!

小小雨2019年4月2日,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