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学习孟浩然的《秦中寄远上人》

秦中寄远上人

孟浩然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题解

此诗约作于孟浩然在长安求仕失意期间(开元十六年前后)。当时诗人怀抱壮志入长安应试,却落第失意,客居秦中(今陕西一带),心中苦闷,遂作此诗寄给远方的僧人“远上人”,倾诉羁旅漂泊之愁与对隐逸的向往。诗中“远上人”应为诗人方外好友,类似他常交往的僧人、道士,是其精神寄托之一。

逐句赏析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一丘”化用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之意,表达归隐之志;“三径”典出汉代蒋诩归隐后在院中开辟三径接待友人,代指隐居之所。诗人说自己常想归隐山林,却苦于没有资金置办田宅,直白道出“想隐而不能”的困境——既厌弃仕途,又为生计所困,首联便奠定了愁苦基调。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北土”指长安所在的北方,诗人直言在北方求仕并非心愿,暗含对官场的厌倦;“东林”本为东晋慧远法师所建东林寺,此处代指远上人所在的寺院,“怀我师”则流露对友人的思念,也暗示对清静佛门的向往。两句形成对比,凸显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黄金燃桂”化用“长安米贵”之意,“燃桂”极言物价高昂,写尽客居长安的窘迫;“壮志逐年衰”则直抒胸臆,多年求仕无果,昔日壮志在岁月消磨中渐渐衰退,一句“衰”字,道尽失意与无奈。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尾联以景结情,傍晚凉风袭来,秋蝉悲鸣,景中含情。凉风催愁,蝉鸣添悲,将漂泊的孤寂、壮志的消磨与对友人的思念融于萧瑟秋景中,余味悠长。

特点与创意

1. 用典自然:“三径”“东林”等典故的化用,既丰富了内涵,又不显晦涩,将归隐之志、怀友之情含蓄表达,体现盛唐诗人“以典入诗”的娴熟技巧。

2. 情景交融:尾联“凉风”“蝉鸣”的萧瑟之景,与“益悲”的情感呼应,以景衬情,让悲愁更具感染力。

3. 直抒胸臆与含蓄交织:“壮志逐年衰”直白写失意,“北土非吾愿”坦言厌倦,而对友人的思念、对归隐的渴望则藏于典故与秋景中,刚柔相济,尽显真挚。

名家评价与地位

清代沈德潜评此诗:“语淡而味浓,怨而不怒,得风人之旨。”孟浩然善以清淡之语写深沉之情,此诗正是典范。它集中体现了盛唐山水田园诗“冲淡中有壮逸”的特点,既不同于王维的禅意空寂,也别于李白的豪放,以“真”动人。作为孟浩然羁旅诗的代表作,其“怀人兼自伤”的情感表达,对后世杜甫的漂泊诗有一定影响,在唐诗中占有独特地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