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项规定正笔锋 作风建设书新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上下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重塑了党的形象,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生态和社会面貌。这一改变的背后,是对党的历史优良传统的创造性继承,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更是百年大党在新征程上的自我革新。当新时代的考卷铺展,八项规定以其“徙木立信”的实践伟力,在全面从严治党的长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挥毫定魂以如椽巨笔勾勒信仰经纬立起胸中有丘壑的格局担当总书记指出:“信念是本,作风是形,本正而形聚,本不正则形必散。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坚定理想信念是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将八项规定作为新时代作风建设的“第一行动”。从延安窑洞“两个务必”的历史回响,到西柏坡“进京赶考”的精神传承;从井冈山时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新时代八项规定,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作风建设视作安身立命的根基。要持续加强思想建设,让广大党员干部在理论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深刻领悟八项规定精神的内涵,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坚定,让党员干部在“明规矩”与“潜规则”的较量中校准价值坐标,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将八项规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运笔塑形用铁画银钩雕琢作风筋骨淬炼纤毫必较的工匠精神“尽小者大,慎微者著。”八项规定从整治“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破题,正是深谙“风起于青萍之末”的治理逻辑。当茅台酒厂将专卖店改造成文化体验馆,当机关食堂“半份菜”成为新时尚,从严格控制会议规模,精确到参会人数、会议时长,避免公车私用的细微漏洞,不放过文件印发数量这类看似微不足道的环节,这些具体而微的改变,实则构建起“见微知著”的监督体系。以细节的把控提升整体效能,以实际行动践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正是这些对细节的执着与严谨,切除了作风建设中的沉疴顽疾,以小见大,展现出从细微处着手重塑党风政风的强大决心与力量,为党和国家事业稳步前行清扫障碍,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落墨有声让力透纸背写实发展答卷厚植笔落惊风雨的实干品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八项规定的生命力恰在于“致良知”与“事上磨”的统一。脱贫攻坚战场,45万名第一书记践行“脱鞋下田”的务实作风;疫情防控一线,3900多万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诠释“我将无我”。这种实干基因,源自焦裕禄“蹲下去才能看清蚂蚁”的调研传统,传承着“枫桥经验”中“小事不出村”的治理智慧。当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顽瘴痼疾逐渐消解,新时代的作风建设正在书写“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生动注脚。八项规定的每一项条款,都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以真抓实干的作风,将规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筑牢坚实根基,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