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会提高学习效率,而且会终身受益。几年来,我校紧紧围绕县教委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为抓手,从外在的形象人手,在心灵深处播种;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强化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学校教学质量持续攀升,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连续几年荣获县级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素质教育先进单位。我认为,之所以取得这些成绩,除了拥有一支敬业爱生的教师队伍以及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同行的支持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校近几年来一直强化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 如何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1,构建德育队伍,全面实施“养成教育”
学校建立了以校长为首的德育工作队伍,由一名副校长具体负责指导学校德育工作。学校按金字塔模式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重点组建以团委、学生会、年级组为主,以班主任、任课教师为辅的德育管理体系。在管理体制上,增强年级组工作的自主性,行使“三权利”,履行“三义务”( 即:指导权、建议权和评价权;了解学生状况的义务,解决特殊问题的义务,抓学生管理的义务)。精心选拔和培养班主任队伍,每学年开学初对他们进行培训,学习《班主任考核制度》、《宿舍管理考核制度》等,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学校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例会,年级组每周一次班主任会。一方面贯彻落实学校各项工作任务,另一方面通过研讨、理论培训和工作经验交流,切实提高班主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他们成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力军。
2.积极开展“传播文明,养成习惯”教育活动
要成才先成人。许多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使学生成人、成才。因此,学校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入手,开展“传播文明,养成习惯”教育活动。每学期开学初各班都认真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本文发表于《师资建设》2012年第3期并被国家中文科技优秀期刊收录。《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形成“三要八不准”要求,如不准穿奇装异服,男生不准留长发等。这些都是当今学生平时最易忽视或难以持之以恒的事情。如能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捡拾废弃物、对人彬彬有礼等习惯,就是教育的一种成功。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如今我校学生已养成了许多优良的行为习惯:学生衣着朴素、发型整洁;见到老师与来宾都能主动亲切地打招呼;遇到地上有垃圾物,学生也会主动拾取投入垃圾箱。
3.定期开展学生行为习惯达标评比活动
学校在学生中定期开展“综合素质”、“星级学生”、“先进班级”、“文明宿舍”等评比工作,还开展“整洁课桌”、“清洁餐桌”以及“文明一条街”等素质拓展活动。在各项评比活动中加大执行力度,只要有学生的地方,就有管理人员的身影。每个管理人员都随身携带记录本,发现好人好事或违纪行为及时记录、及时公示,这样,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上进心,使之形成了竞争的态势,推动我校学生管理工作进入了良性发展的阶段。如“清洁餐桌”活动,我们要求学生携带有盖的饭盒,将剩饭剩菜倒入指定的垃圾桶,做到餐桌上不留残余物,养成良好的文明就餐习惯。现在,我校的食堂就餐前后一样整洁,博得来宾的一致好评。
在执行管理制度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休会到:执行不等于批评,要有能包容学生缺点的心胸,让他们深切体会到,检查是公正的,批评是善意的,找出问题是为了帮助他们改进。认识到这一点后,学生们才会欢迎检查,欣然接受批评,主动改正错误。也才能真正不折不扣地执行管理制度,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自觉养成。现在,我校学生已渐渐从外在变化渗入内心,躁动的心态逐渐复归平静。大多数学生的心思和精力都集中到了学习上,课堂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二、怎样以校园文化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让墙壁说话。”我们吸纳了这一论断,整理布置了校园文化艺术长廊,让校训、班训以及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出现在校园和班级醒目的地方。让学生每天一进校门,就能观赏到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的橱窗展板和标语;一出校门,就会思考、询问自己今日有何收获,有何进步?学校大道旁的墙壁上“提高人文素养,构建和谐校园,坚持特色办学,争创渝东名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散发着昂扬奋进的时代精神,蕴涵着健康向上的科学理念,让每一位师生看到它就能欣然领悟其中的含义。另外,学校每月定时评比特长才艺“星级学生”,让榜样的力量更加广泛地贴近影响和带动学生,让他们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不断激发其拼搏精神,磨砺顽强的意志,陶冶高尚的情操。
近几年来,我校通过加强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优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上级领导、家长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和赞赏。我们坚信,只要学生从小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终身受益。教育也就顺理成章地实现它最根本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