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传播的观念史"。从书名就可以看出,本书是对传播学观念史的梳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这种梳理本身内嵌着一种分裂:技术、诠释和观念。解读观念的部分都闪避,而技术部分则被无限放大。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裂?
第一,对历史本身的理解,本身就存在巨大的差异。比如,在关于传播学的定义上,就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它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相互交流的科学,也有人将它视为一门研究社会如何组织起来的科学;还有人认为,它是研究信息如何影响人的行为,从而实现某种目的的一门科学。这些不同,都是由于人们对于历史的认知,以及所持立场的不同,导致的结果。所以,我们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先明确自己的立场。如果,你是一个学者,那么,你就应该站在学术的角度,去探讨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大众,那么就站在普通大众的立场上,来看待这个问题。
第二,在对历史进行解读的时候,也会产生很大的分歧。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背景,自然就会形成不同的观点。因此,我们在讨论一个问题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要从更深的层次去分析。否则,很容易出现误解。比如,在《空》这本书里,就提到,弗莱依德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人是受本能支配的动物,也就是说人是有欲望,有需求,有情感的人。但是,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弗洛伊德的这个理论,其实是不正确的,因为,他的理论中,没有考虑到,人在面对外界事物时,会有怎样的反应。而且,他还忽略了,人除了受到本能控制之外,还会受道德的影响。所以,他提出的这个观点,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第三,就是对技术的理解。我们知道,无论是哪种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技术,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不能把技术看得太重。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技术和我们的实际生活,并没有太大的联系。甚至,有时候,我们会陷入技术的陷阱。比如说,当你在谈论某一项技术,或者某个产品,它的功能有多么强大,多么先进时,实际上,你已经掉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你只看到了,它表面的光鲜亮丽。但实际上,背后的真相,并不是你所看到的那样。
《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这本书,以广泛的跨学科的人文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传播的观念。它不仅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多角度,探讨了各种不同的传播观念;同时,还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深入剖析了不同时代中,人们对信息与知识的不同认知。
书中,我们看到:在西方社会,人们认为,信息就是知识;而在东方社会,人们则认为,只有经过思考的信息才是知识。因此,当面对同一件事时,"知道"和"理解"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在19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提出:"一切知识的本质都是对事实的归纳"。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人们开始发现,事实并不等于真相。
于是,到了20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过程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而超我的主要功能是:压抑本能冲动,控制个人行为。 由此可见,对于信息的获取,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
第二:保持开放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