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样

成为自己应该成为的样子

2017年8月2日  星期三  雨

在WeChat上听蒋方舟说了近一个小时的话。一段段一分钟以内的语音讲述着她在东京的一年。

觉得自己离她很近。

但其实这是自媒体愈来愈发达之后给予人的浮光掠影般的错觉。

她的2016年在东京度过,结束时她成为了她应该成为的样子。她说。

那什么是自己应该成为的样子呢?很难去判定,也很难弄清楚。若没有用心的认真的去感受去思考过,没有花时间与精力去探索去尝试过。是难以知晓什么才是自己应该成为的样子,什么才是自己喜欢的样子。

如她,九岁出书,08年被清华破格录取,22岁就当了《新周刊》的主编。少年天才、神童、美女作家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标签非常多,多过我知道的任何一个作家。

十三四岁时最初喜欢她仅仅来源于羡慕。她太光鲜亮丽也太成功。后来羡慕渐少,转而为欣赏。但羡慕一直都存在着,再微妙都存在着。

她在语音中也很坦诚地说,这些很令人受用的标签与赞美以及成功辉煌的少年时代确实很为她的写作之路提供便利。但后来她也十分受困于这些标签。标签是社会舆论的集大成。她觉得很长一段时间内她是被这些力量强大的社会舆论推动着走,朝一个大众所希望的方向走。而在东京这一年,她停下来真正探知自己的内心,过与北京不一样又相似的东京日常生活。去找寻最适合自己的生活状态。思考自己的过去和将来。

Bob Dylan的一句歌词:昔日我垂垂老矣,今日我风华正茂。

她说,2016年之前她是垂垂老矣的少年天才,2016年之后才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作家。

自己最应该成为的样子不是幻想出来的,而是尝试与思考出来的。

我可以去天马行空地幻想自己的生活如何如何优渥,自己多么多么自由自在,潇洒不羁。甚至可以将所有羡慕的生活模样叠加在一起。

但这样其实没有太大意义。也许幻想可以让你有些许动力,让你三分钟热度地下某些决心。可毕竟人人都能如此幻想,难道人人应该成为的样子都一模一样?

当然不是。

所以我们才应该在还年轻的时候多给自己一些机会去尝试新的事物。无论喜欢与否、擅长与否、简单与否。经历的越多,越有可能知晓自己真正最喜欢的模样,自己最应该成为的模样。

与此同时,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你理解过多少种思维方式,感受过多少种复杂情绪,体味过多少次酸甜苦辣,看过多少四季美景,又有过多少的感同身受。都在帮助你认清你自己,了解你自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