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日,在家躲避人群,阅读完一本书,《无声告白》,我挑书从来都是漫无目的的,而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缘分选书法中遇到的最好的一本书。作者伍绮诗,美籍华人,香港移民二代。原版名称《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以上为基本信息。
我不想把这篇读后感写得像作者那样的悲伤。整本书从第一句“莉迪亚死了”开始,就奠定了这样一个基调。抛开作者的写作技巧和叙事方法,仅仅从内容上来说,整本书都是压抑的,悲伤的。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仿佛身处一个皆然不同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说不出来的痛苦,每个人都无处宣泄。
女主角玛丽琳典型的70年代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女性,每天只能承受着柴米油盐的侵蚀,自己内心的梦想得不到实现,纵然她做出过反抗,但最终还是失败了,最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自己的二女儿莉迪亚身上。
长子内斯用拼命读书考上大学来摆脱这个令人窒息的家。
小女儿汉娜一直是被忽略的那一个,她在家中就像一个隐形人,而她最大的愿望只是有人能注意到她。
丈夫詹姆斯终于在二女儿自杀后爆发,与自己的助教婚外情。每个人看起来都极其无辜,詹姆斯无法理解妻子,更加不知道妻子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和真正的渴望。
莉迪亚更是无辜,她只是为了讨好母亲,却被母亲的巨大人格所吞噬,为了家庭和自己仅有的自尊心让父亲觉得自己是一个善于交际的人,其实没什么朋友,内斯是她最后一根稻草,但内斯要去读大学开始自己的人生,莉迪亚绝望无助,最终选择了了断自己,她本可以不死的,她在最后一刻已经走出来了,落水只是一个意外,也可以说是一次重生,但是事与愿违。
甚至还有一位独立于这个家庭以外的人,杰克喜欢着内斯,因为同性恋而羞于启齿。
每个人都有秘密,而且到全书的最后都没有真正的解决。可能作者也知道这是解决不了的。索性的是故事结尾,虽然有些事情还是埋在心里,但是所有人都获得重生,一副温馨柔软的家庭生活图景在我眼前缓缓铺开……
这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处境,每个人都想把自己最好的最正常的一面展现给他人,没人愿意与别人分享生命中的难堪与疼痛。每个人都悉心的呵护着自己内心的小世界,外界的一点点动荡,都可能引起世界的坍塌。
这样的世界看似安全,实则最危险。就如内斯的离去,让莉迪亚的世界最终坍塌,当她屡次因为母亲的压力向内斯求助时,作为哥哥的内斯只是一心想逃离。“最恐怖的莫过于那个懂你的人在某一刻突然离开了你,整个生命就像不能承受般坍塌,你遥遥无期的盼望,却换来和陌生人一般的回答,伤心之处莫过于此。”
其实,本书说描述的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家庭教育、理想及个人道路的冲突,给人的是一种警醒。可能由于作者是华人的缘故,更能理解书中人物所遇到的问题。
而本书不谈在当时对华人的歧视之外,对中国家庭式或者类中国家庭式的教育也是直捣人心,甚至比美国家庭更加明显。他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爱要表达出来,也提醒了中国家庭对于每个人包括父母孩子的心理健康建设的疏忽。
小说总是极端的表达这人们之间的矛盾,在正在的生活中,成千上万的人选择隐忍,虽不会走上绝路,但是终有极个别的特例。而本书描述的正是这些问题。怎样才能不产生这样的悲剧,我们都需要思考,在家庭生活中一个微小的举动都可能中伤了一个人,过于被爱和过于被忽略都会导致家庭的畸形发展,对孩子强加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背后其实也是孩子对于自己梦想的隐忍。
但是本书还是有一部分和中国式家庭不一样的地方,父母对三个孩子的爱的程度很畸形。
哥哥并不会因为是男性就受到太多的重视,纵然最后考上哈佛整个家庭也显得平平淡淡,甚至他父亲根本不理解他对航天科学的热爱。内斯在家的最大的存在感就是妹妹对他的依赖,两人如同光明及黑暗的相背面——莉迪亚在家光芒耀眼,如同阳光;内斯活在莉迪亚的光芒背后,如同影子。
而三女儿汉娜,也没有因为是最小的孩子而受到偏爱,甚至显得平庸和没有存在感,她只是默默注视着所有人,洞悉着事实的本来面目,却永远只能如同旁观者一般无能为力,改变不了任何事情的发展,但是她是默默的爱着家庭里的所有人的。
听过一句话,爱是阳光,可是太多的爱也容易把人灼伤。
还是如书中的副标题那样。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