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人生是一场相遇,2019我遇到了学习共同体的专家; 若说课改是一场革命,革命的最终见证在课堂。 若说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学形式,它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学生的发展。
——题记
伴着2019年新年钟声的敲响,在我校孟校长的带领下,我们来自大西北宝鸡陇县实验中学的一行五人团队,参加并学习了由中国教师报.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课改中国行”走进了湖北的监利县的课改活动,本次学习主题是:课堂转型-学习共同体。
本次活动由专家引领到课堂展示,再到学习心得分享,无不给我们展示出: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改革,正是由“教师的场所”切换为“学生学习的场所”,是完成了一种“学与教的翻转”————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专家引领
在翔宇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里,3号早上我们聆听了3场专家的报告,可谓高屋建瓴,真知灼见,为我们传统的混沌式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对我从理论指导上意义深远,让我铭记于心。
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教研员——田保华教授,为我们所带来的报告《让教学回家》,课堂究竟拿什么献给学生?教学的回家之路该如何走?
一、如今课堂教学的问题症结是: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没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不能唤醒学生的学习及思想的灵魂。
二、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追求是——道德课堂。课堂的育人目标有:学道师道、思维发展、精神成长。作为一名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有道德理念。尊重学道,把学生当成人。课堂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才是最强的力量,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才是育人的价值追求。
三、教学效果的道德标准。引导学生向善、向上,才是给学生最终的精神捶打。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
四、课堂评价的学生立场。社会生活离不开课堂德育。课堂评价应该更多的体现在学生身上。评价的标准与课堂的目标是必须一致的。课堂评价中三看(学生、教师)看状态、看过程、看成果。三有:有形、有魂、有习得。三问: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你如何确信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
五、课堂改革有诗和远方。课堂改革是有灵魂的革命:要凸显课堂教学的精髓与灵魂,凸显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从育分走向育人。从补短走向扬长。从知识点教学走向核心素养的培育。
江苏省泰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学习共同体研究院特聘专家——林忠玲教授做了一场《为孩子重塑课堂》的报告
一、课堂变革的动因。未来社会的发展。必须进行课堂变革。以后的用人单位看重的是人的知识结构和实际能力,而不是没有用的证书。世界一些新型大学正在采纳一种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入学申请流程。以分数为准。申请的方式。已不会再继续一统天下了。所以,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
二、课堂变革的朝向。改变课堂教与学的关系。变成自下而上的课堂。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学,如今的课堂应该是:1、交响乐队。(演奏的主力为学生。)2、后茶馆儿。(层次不同的人做成一桌并相互交流)3、学习金字塔。(无限相信儿童的潜力不可排除中下等孩子。)
三、坚守学习的本质。和文本对话、和伙伴儿对话形成多种对话关系、和自我对话(要耐心等待,思考的过程。)课堂的特征应该是安全的,润泽的。要善于倾听的。
北京新学道金泉书院课程校长。北京全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宏伟为我们做了一场《遇见全景式数学》的报告
他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课例重整了数学课程资源,传统教材编的是知识,而全景式教材编的是孩子的生活。课堂上。只引导学生学习不会的问题、学生不懂的问题。
把数学学习的知识能够生活化,数学知识能够跨学科化,数学知识英语化,语文化。重构学习时空以生活的方式学数学。
数学就是一堂浪漫的童话。要拓宽数学的宽度和深度,以堆沙子、喝饮料、吃巧克力、吃药、敲钢管等等方式来学习数学,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科知识。
经过专家的引领,思考我的常态课堂,我们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要更快更好的转变,明确自身的不足,转变观念,进一步促进专业化的发展。
课堂提升
下午我有幸观摩了,上海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长郑艳红的学习共同体语文课。她采用共同体的形式上了高中课文《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郑艳红,现任上海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上海市第三期班主任带头人郑艳红工作室主持人。近年来,以课题为载体,研究佐藤学学习共同体,跟随陈静静博士实践学习共同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构筑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促进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建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完整的人”的价值取向,从“知识传递”的教学转向“知识建构”的教学,为学生主动的、多向性的协同学习创建幸福温暖、成长性、真实性的学习共同体。2016年9月至今,在每一节语文课堂上开展学习共同体实践,学生在交织着多重声音的课堂中,流露出对学习最原始、最澄澈的欢喜和热爱。学生们撰写心底里真实自然的感悟——《师道无为、生道有为——3名上海中学生的课堂观察》发表于《中国教师报》上。2017年4月25日,在浦东平和双语学校《变形记》学习共同体展示课上,学生在“直面问题”、“组内协同学习”、“全班展示”、“纳入自我学习”、“回到文本”、“反思和批判性思考”、“知识建构”等过程中,构建相互倾听的关系,理解彼此的主张,最终实现知识的合作建构。学生课后参与学习共同体课例研讨,以学生视角阐述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实践心得,丰富了学习共同体研究理论,获得一致赞誉。
早上我们仰望星空,下午我们脚踏实地。
3号下午我观摩了两节同课异构的语文课,由监利一中的语文老师和上海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长郑艳红老师做课。郑老师采用学习共同体的形式上了高中课文课《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我作为小组学生学习的观察员身份坐在距离黑板最近的一小组中,近距离的观摩了郑老师学习共同体下的课堂,我由衷的感慨:学生的合作学习,共同学习可以以如此绝美的姿态在课堂上发生。
以往的课,是老师把自己知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最大的受益者是认真听话的学生;学习共同体的课,老师引领学生协同学习,是全体学生的学习。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往往会让老师有新的发现,老师和学生是共同成长的。
学习共同体,可以让老师在实践过程中,把自己遇到很多问题,列一个清单,并思考怎么解决,不断的循序渐进的提高老师的引导学生能力,老师可以把自己的学生当成研究者,在自己的实践感悟中不断学习深入。
老师在课堂上尊重每个学生的发言,并把每个学生发言的关键词写到黑板上,老师认真倾听,其他学生也在认真倾听并思考着,老师与学生平等交流并相互倾听学生的发言。
当学生在认真阅读文本,完成老师的任务时,在下面的观课者找不到老师在哪?其实她在学生的身边坐着认真倾听着学生的探讨,观察着学生的表情及动向并记在一张纸上。
我观察到我们小组的四个成员讨论时都是很开心并始终面带微笑,讨论的声音很轻,不会影响到他组。当别的小组成员发言时,他们认真倾听,偶尔口中念念有词,神情不以为然,看似有自己的不同观点,这就是交响乐式学习,各有所思。
郑老师设置了一个开放式探究题:有人认为我们为母亲做这些事,母亲很开心,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有人认为母亲很无奈,母亲这一天忙忙碌碌,辛苦操劳。对此你怎么看?
郑老师给学生2分钟的思考探究时间,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的观点一:母亲很无奈。观点二:母亲很感激。观点三:母亲很开心。
学生展示的整个场面积极活跃,老师引导学生再次贴着文本谈自己的观点,学生开放性思维的拓展延伸,很幸运我所观察的小组成员上台展示了他们的观点,四个成员都是脸上含笑的,表达观点时有理有据,很自信、很阳光!
作为观察者我发现,学生发言时,老师不随意打断,发言后老师不进行点评,只负责记录,以免限制同学们的思维空间,在共同体课堂,老师全力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不是灌输教材内容。
郑老师课堂的这种静静倾听,认真的思考,生生有学习,生生有思考,生生有收获的学习就是学习共同体的最完美呈现。
自我反思
学习共同体,让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全面发生。
课堂是一种生活,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在课堂里寻找到共同的家园。课堂是有故事的,这里有师生生成的不同事件,有学生思维的发展与超越。课堂是有生命的,这是每一个生命体精神成长的乐园,有学生渐行渐长的思维轨迹。
我们需要新思维,需要与时俱进的教育课堂改革,未来的教育,需破知识之墙而出,需超出仅有的知识界限,要有能力、思维的发展与拓展。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里,我们看到了这种超越,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向佐藤学的教育理论学习,向共同体的团队专家、同仁们学习,向自己的共同体课堂学习。
学习是超越过去自己唯一的途径。
我们学习“学共”,我们实践“学共”我们与学生一起在“学共”的课堂上同成长,带着坚持、激情,带着对每位学生未来负责的态度,让学习共同体在西北大地(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实验中学)的这一方水土上,开出一朵美丽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