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先辈们的辉煌。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电影的叙事风格有着强烈的色彩、大量构图。
在这一基础上,社会人文历史的转变,就有了新的价值观、美学观。于是,第六代电影悄然诞生,强烈的纪实风格与真实的诉求展现使它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并迅速蔓延,这便是——《三峡好人》。
贾樟柯的叙述是客观的,视点是真实的,我们可以从中想到更多,也学到更多。一论主题,就顿生敬畏了。影片中所展现的人文关怀,导演的普渡情怀,我们也是、不可忽视。
六代电影,纪实随形
作为第六代电影,从陈规和惯例的角度来看,作品无疑做到了“超越”这一高难度的拍摄与制作。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导演眼中的三峡以及三峡周边的居民的生活状况。导演以“寻找”贯穿全片的情节线索,我们也看到了三峡移民的无声质问:社会的发展获益者到底是谁?
文化的隐没与精神家园的缺失,普通老百姓的希冀与渴望,都随着三峡工程一起石沉大海。等待着他们的是背井离乡的愁苦和生活与生命之间的选择。
在最后一段落中,那沉默着的岂止是他们难下定的决心,更是我们深深的思考。导演用长镜头来展现,既增加了真实感也给了观众一个深思的缓和,可谓用心良苦啊。从客观这一角度,导演用非职业演员来参加这一电影的摄制就更增加了叙事的真是性和可信性。
大小人物,色彩丰富
本片的长镜头是其中的一大亮点。影片中,长镜头可谓无处不在,这一手法的运用也给本片增加了强烈的纪实效果,我们能从长镜头中看到真实、痛苦、无奈和无助。
开篇的长镜头显现底层劳动任命的痛苦现状,真实且客观。而后的几组对话的段落(韩三明与麻幺妹、韩三明与小马哥、郭斌与沈红……)导演也是大力着笔于长镜头。与陈规和惯例对立的是没有一般对话的对切镜头,只是一个大全景或小全景或大特写、小特写。
并且,面面有着独树一帜的构图色彩.在韩、麻二人的谈话中,有与此很不搭的暖色调,不伦不类的红色茶瓶盖,死气沉沉的环境还有景深镜头的人、鹅、鲜菜等的陪衬。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一个符号化人物——小马哥。作为一个小混混,他有着普遍人们所希望愿想的江湖理想。然而正如本片中画外音所说的“他太怀旧了!”。
他不能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所以他的悲剧死亡也是有理可依的。他不能适应也就只能存在于金庸的武侠小说里了,同时,他所要的江湖也是这个时代给不起的。
还有一个小男孩儿,主人公在想念的时候唱起《老鼠爱大米》、唱起《童话》、小马哥的手机铃声《上海滩》、韩三明的手机铃声《好人一生平安》、最后唱起让人群激情高涨的《酒干倘卖无》,无一不深思。在此时,音乐的价值似乎不是音乐本身了。声画两相结合,导演匠心独运。
漫漫长路,何处归途
于本片的纪实风格来看,主题的选择就成了导演的良苦用心。影片不遗余力地揭示了巨变下的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况的痛苦、忙碌及——这么微小的东西却可以成为他们的细小慰藉和奢侈的依赖。
还有一些细节的刻画(奇怪的建筑、飞碟、走钢索的人……),线索的怪异发展(合法婚姻结构非法婚姻重组),更怪异的却是人们的习以为常。不可思议的事儿时有发生,无处不在!就连生活与生命他们两者都不可兼得,并要更无情地做出选择。
一个望向远方的眼,莫大的不安与悲哀!导演不仅是在叙述更是在质问,蒙太奇的镜头组接之间,神奇的表达了身为小人物的悲剧。
在各色电影中,我们不难发现导演对街道场景的偏爱。在本片中,导演也拍摄了大量的街道场景,那份真实、那份深刻、那份对本土的热爱……感动之情油然而生。
看那一片秀美的山河,将别的家乡,迷茫的前路,镜头所展现的亦是库区人民的焦虑和疑惑。他们的牺牲换来的却是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恐慌。导演在说,导演也在问,苍茫大地,何处归途啊?
我们从客观中看到了真实也看到了导演普渡的情怀以及对底层人民的关怀,以此,我们不得不深深的思考。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三峡好人》都可以称为一篇佳作。导演从主题选择到人物塑造再到细节刻画到音乐到视点展现,都包含了我们很多意想不到的思考。
重在真实,也重在深刻,更将纪实电影这一门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与好莱坞电影的虚幻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生命宛如草芥,生活好比灾难,夹缝中,这些讨生活的人却要以生命的随时失去为代价。他们就这样活着,许多人都这样活着。
简书大学堂无戒90天挑战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