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层次越低的人,越油盐不进

01 这些 “劝不动” 的场景,你肯定遇到过


前阵子我妈非要买小区门口的 “保健床垫”,说躺上去能治高血压,一套要八千块。我把网上的打假新闻翻给她看,甚至找社区医生来解释,她却瞪我一眼:“人家张阿姨都用好了,你就是不想我健康!” 最后床垫没用到三个月就坏了,她也没好意思提这事儿。


你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人:


朋友总跟一个劈腿的人纠缠,你说一百遍 “他不爱你”,她偏说 “他只是一时糊涂”;


同事做报表一直用老方法,明明有更简单的公式,他说 “我都这么做十年了,错不了”;


亲戚给孩子吃 “偏方” 退烧,你说要去医院,他说 “我们老一辈都这么过来的,比医生管用”。


其实这些人不是故意抬杠,也不是性格倔,只是他们见过的世界太小,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部。


02 见过的少,才觉得自己 “最对”


我之前认识个卖菜的阿姨,一直觉得 “网上买菜都是骗子”。直到她女儿帮她在手机上下单,第二天菜就送到家,还比菜市场便宜,她才嘀咕:“原来还能这么买?”


这就是认知的差别:见过的少,就容易把自己那点经验当 “真理”。


比如有人说 “读书没用,隔壁老王小学毕业照样开公司”,不是他故意抬杠,是他没见过那些靠知识改变命运的人 —— 没见过大学生靠技术创业,没见过研究生进大公司拿高薪,所以才觉得 “读书没用”。


反观我家楼下的水果店老板,之前只卖本地水果,后来去外地进货,发现南方的芒果、荔枝更受欢迎,现在店里种类多了,生意比以前好一倍。他常说:“以前觉得本地的最好,出去一看才知道,好东西多着呢。”


那些 “劝不动” 的人,就像没出过远门的人,以为自己住的村子就是全世界,你跟他说 “外面有高楼大厦”,他自然不信 —— 不是他倔,是他没见过。


03 越 “见过世面” 的人,越不爱抬杠


我大伯以前特别固执,总觉得 “自己的想法最对”。后来他跟着我堂哥去大城市住了半年,逛了科技馆,跟年轻人聊了天,回来整个人都变了。


之前他总说 “年轻人就该早点结婚”,现在会说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也挺好”;之前他觉得 “手机支付不安全”,现在出门连钱包都不带了。他说:“见得多了才知道,以前好多想法太窄了。”


就像苏格拉底说的 “我只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不是他谦虚,是他见过太大的世界,知道自己懂的太少。


而那些劝不动的人,不是不想听,是不敢承认 “自己可能错了”。比如有人说 “女人就该在家带孩子”,不是他真的这么想,是他不敢接受 “女人也能闯事业”—— 承认这一点,就意味着他之前的想法不对,这比固执更让他难受。


04 3个简单办法,让自己 “听得进劝”


其实谁都有 “钻牛角尖” 的时候,想让自己不那么固执,这三个简单的办法就能做到:


 先别急着反驳,问自己 “是不是我没见过?”


上次我朋友说 “奶茶喝多了会胖”,我第一反应是 “我喝了也没胖啊”,但转念一想:“是不是我喝的少,或者体质不一样?” 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长期喝确实容易胖。下次别人跟你说不一样的话,先别反驳,想想 “是不是我没见过这种情况”。


② 多跟 “不一样的人” 聊天


别总跟想法一样的人待在一起。比如你平时只跟同事聊天,偶尔跟快递小哥、小区保安聊聊,会发现他们有不一样的生活经验;你只看短视频,偶尔看看书,会发现书里有更不一样的观点。见得多了,就不容易钻牛角尖。


③ 错了不可怕,改了就好


我之前做 PPT 总用一种模板,同事说有更漂亮的模板,我一开始还不服气,觉得 “我这个挺好”。后来试着用了新模板,领导都夸做得好。其实错了不可怕,承认 “我之前的方法不对”,改过来就行,没人会笑话你。


写到最后:别让 “小世界” 困住自己


马克・吐温说过:“开放的人才能看到更多机会。” 你以为的 “对”,可能只是你没见过更好的;你听不进去的话,可能藏着你没见过的经验。


下次再有人跟你说不一样的话,别着急反驳,试着说一句 “你是怎么想的?跟我说说呗”。说不定你会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这么多更简单的解决办法。


毕竟,世界这么大,多看看、多听听,总比守着自己的小圈子好 —— 你见过的世界越大,就越知道,原来生活还有这么多可能。


与君共勉~


作者介绍

95后治愈系博主、自媒体撰稿人

专注职场突围,认知觉醒, 丰盛意识,强化思维,修炼智慧人生 【做最高版本的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