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饱受贫穷之苦,97岁捐款千万!这样的女人,很优秀,也不简单

她叫叶嘉莹,是“穿裙子的中国士大夫”,也是一个以诗词为生的人。

在她26岁时,曾寄人篱下,饱受贫穷之苦;但却在97岁,捐款千万。这样的女人,很优秀,也不简单。

叶嘉莹的不简单,不外乎以下三点。


01 一生都只追求一件事

有人问叶嘉莹:“您从未体会过爱情的滋味吗?”她摇头:“从没有过。”小女儿赵言慧却说:“我母亲一辈子都在和古诗词谈恋爱。”

是的,她一生都只追求一件事,那就是古诗词,学习古诗词,传播古典的诗词文化。

1924年,叶嘉莹在北京的一户书香世家出生。她3岁开始识字背诗,6岁开始跟随家庭教师诵读《论语》,十多岁就开始写诗填词。大学后师从著名作家顾随,可以和顾先生唱和诗词。

幼年时代的叶嘉莹(中)

她跟诗词的缘分颇深,这也为她后面在诗词方面的造诣奠定了基础。

后来,因为诗词,她从母亲的离开、丈夫的性情大变中,一步步走出来,可以说,诗词对她的帮助,可不小。

她的两个女儿逐渐长大,在1969年,他们一家离开了台湾,去往北美的多所高校任教。

初到北美,语言不通,她每天学习语言都到了凌晨,后来她为了拿下“终身教授”的聘书,更是接受了上大课。经过她的不懈努力,她讲授的那门课程受到了越来越多学生的喜欢。

没错,当时她授的课正是诗词文化。直到现在,97岁高龄的她,依然对诗词饱含深意。每次聊起天来,总是会用上几句,颇具韵味与大家风范。


02 历经挫折,仍能傲然挺立

她17岁时,考上了辅仁大学。

但当时,战乱频发,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人,冬天去上学的路上,看到冻死饿死的人不在少数。她的父亲因为工作原因,和家人聚少离多,以至于后来直接失联。剩下她们艰难的生活,只能渣土一般的“混合面”。

不久,母亲身患肿瘤要去天津开刀,不幸感染病菌,因放心不下三个孩子,在回家的火车上去世。她在《朗读者》上说,当时她写了《哭母诗》共八首,这是她第一次感觉到生命的无常以及死生的隔离。

24岁时,她结婚了。

对方叫赵东荪,他的堂姐是叶嘉莹的英文老师,还是她帮两人牵的线。赵东荪第一次看到叶嘉莹的照片时,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为此苦苦追求了两年。但叶嘉莹也拿不准,或许是感动和歉意,让她选择了嫁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你“匆匆忙忙地嫁人”,就是甘冒成为不幸者的风险。”或许,直接步入婚姻殿堂,没有过多的磨合,才有了后面的家暴故事。

叶嘉莹离开北平去南京结婚,不久随丈夫迁居台湾。

(结婚时的叶嘉莹)

25岁,刚生完孩子,丈夫却遭遇白色恐怖,夫妻两双双入狱。好在她没有涉及政治问题,很快就出来了。但工作没了,家也没了。她只能带着怀中的孩子投奔丈夫的亲戚家,寄人篱下的滋味不好受,但也没有办法。

亲戚家也是刚到台湾,人多,房少。她们母女白天在外面的树荫下漫步,晚上在走廊上打地铺。天还没亮,就起来把席子收好,一有空就帮着干活,让心中的酸楚少几分。

当时叶先生写了一首名为《转蓬》的诗,诗中这样写道:“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她说,“我只能抱着我吃奶的女儿,在深夜里独自流着眼泪。”

上世纪50年代,叶嘉莹授课的

后来,她在一所私立中学找到工作,白天带着孩子上课,日夜等待丈夫的归来。

三年过去了,赵先生无罪释放,之后又生下了小女儿,家务繁重,她的身体也不是很好,还患上气喘病。而狱中的三年,外加出来后事业不顺,让赵先生性情大变,酗酒成性,还无端责骂叶嘉莹。

一次,叶嘉莹给学生解惑而晚归,赵先生代为做饭,却气得把锅碗都摔到了地上。几经崩溃,她恨不得开煤气自杀,最后她却放弃了。

渐渐地,她是在诗词中找到力量,让她重燃希望。当她看到王安石的一首诗:“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岂但我血流。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众生造众恶,亦有一机抽。”

上世纪50年代,叶嘉莹(后排右四)和学生们在一起

她仿佛是读懂了丈夫,明白了那个性情大变之人。

同样被困在婚姻的一地鸡毛里,同样没有体会过爱情的眷顾。有的女人活成了被嫌弃的松子,另一种女性却自己生出骨骼,她不必匍匐在地,可以骄傲站直被更多的人爱。

叶嘉莹属于后者,破烂的婚姻,没有阻止她的成长,反而让她找到了方向,找到了希望。

后来,叶嘉莹收到台北二女中邀请,顺势解决丈夫的工作,夫妻俩重回台北。

没想到,她的日子刚刚迈上新的征程,又传来了噩耗。

1976年,在她52岁那年,本该欢笑的长女的婚礼现场,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走了她的大女儿和女婿。料理完长女后事后,她闭门不出,日日以泪洗面。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一世逼人来。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这是《哭女诗》中的一首,叶先生先后写了共十首《哭女诗》。

叶嘉莹在录诗词吟诵,她的朋友刘秉松曾回忆,“那时候我还不认识她,听朋友说,她女儿女婿意外离世,她那么心痛,但参加完葬礼,回来还照常去工作,见到同事朋友学生,最多眼圈一红。她的丧女之痛,似乎都用学问和诗词抚平了。”


03 从“小我”到“大我"

1978年,听闻中国恢复高考,叶嘉莹决定申请回国,她说:“我愿意自费回国教书,我自己出旅费,不接受国家一分钱,自己不要任何报酬。”

很快便收到回信,她被批准入北京大学教书,不久又得到了南开大学的信件。初回南开,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堂下座无虚席。她写下了“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的句子。

每年3月,温哥华的大学停课放假了,她就飞回国内讲学,如此奔波30多年。直到2014年,因年老不再适合越洋,决定正式回国,定居南开。

“我天生来就是一个教书的。”叶嘉莹说。

从1945年大学毕业至今,她在讲台后站了70余年。功名与利禄,都不是她追求的东西。她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为年轻人开一扇门,将美好的吟诵传承下去。

著名诗人席慕容,也是叶先生的粉丝,回想起当年的听课情景,她打了个比方:听老师讲课,觉得老师是个发光体。

叶嘉莹,她的一生都以诗词为伴,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简单生活,却为了推广诗词教育,她选择了“裸捐”。

在2018年、2019年,叶嘉莹先生分两次向南开捐赠3568万元。这是她的毕生积蓄,包括变卖了天津和北京两处房产所得,真真正正是“裸捐”了。

在《朗读者》上,董卿这样介绍她:她是白发的先生,她是诗词的女儿,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是的,她站在那,就宛如一首古典隽永的诗词。

是啊,就是这样一位爱诗词,愿意用毕生力量,传递诗词文化的人,让我们看到了很多。

像她这样的女人,成功有原因的: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并坚持到底;即使身处逆境,也绝不放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愿每一个女人都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不为生计而苦恼,不为世俗所烦忧,做一个不简单的人!

图/网络,侵权必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6宿命:用概率思维提高你的胜算 以前的我是风险厌恶者,不喜欢去冒险,但是人生放弃了冒险,也就放弃了无数的可能。 ...
    yichen大刀阅读 11,277评论 0 4
  • 公元:2019年11月28日19时42分农历:二零一九年 十一月 初三日 戌时干支:己亥乙亥己巳甲戌当月节气:立冬...
    石放阅读 11,804评论 0 2
  • 今天上午陪老妈看病,下午健身房跑步,晚上想想今天还没有断舍离,马上做,衣架和旁边的的布衣架,一看乱乱,又想想自己是...
    影子3623253阅读 7,962评论 3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