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总会有些事做不到
昨天完成幼儿园布置的学习打卡任务,我教小晅认“东西南北”。关于小孩子认字,有个心得:曈曈小时候认字快又多,小晅就不是,这本也没什么,早晚的事。但我觉得可能有个原因:曈曈很小的时候,姥爷用家里的装东西的纸盒箱剪成小方块,写字给她认,大概也就是百十来个字。后来曈曈认字就很快。所以,如果家长要教小孩子认字,建议买市场上那种单纯的认字卡片,就是什么图形都没有的。因为小孩子认字,他们把它当成图片认。如果“月”字下面放张月亮的照片,照片那么讨巧,小孩子就只会记住月亮的照片了。
再说认“东西南北”吧。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看这四个字,就感觉小晅会认不清。然后就母子心有灵犀了。他反复认不清,反复到大概十几,二十,甚至三十次,再往后,他当然就开始调皮了,随便的张冠李戴。我忽然觉得,这时认字的意义已经不大了,反而使我联想到很多事。
我们有时会纳闷,课堂上强调的某个知识点,比如一个句式的翻译,一个文言实词的意义,一种手法,我们说了很多遍,学生都不记得。我说的就是纯识记类型的那种。我有时跟学生笑称,难道他们是属金鱼的,据说金鱼的记性只有七秒。
通过跟曈曈和小晅的相处,我渐渐明白,一个人第一次就形成的印象是最深刻。如果那是错误的,那么日后要再修改,就非常非常难。因为这并不是修改一个知识这么单纯的问题,而是对自己思维的一个反省——得先察觉自己的错误,然后删除它,再重新在大脑整合这个知识,并且还要与之前的记忆斗争。就好比,我们在纸上写了字,橡皮擦掉还有痕迹,我们重新写上字,但每次看,旧迹好像比新写上的更吸引我们去仔细看。
一个人改变自己错误的观念,相对来说,比接受一个从来没接触的知识,要难很多。
做父母,做老师,我们面对小孩子和学生的疑问,不能敷衍他们,要准确无误地传达,或者明确地告知,我们也不清楚,但可以一起找答案;我们跟他们聊天,要尽量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了解自己,体会乐趣,而不能用那种毫无意思的话——“别想那些没用的”、“去去去,我忙着呢,没空”,“没啥事”,“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嗯、哦、唔”,“你就知道这个就行了,其他的不用考虑”等这样的话。一个没有好奇心的成人,再少点耐心,不太容易培养出一个热爱生活的孩子。
我让小晅把“东西南北”找出来,他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我们催他,他说:“你也不能不给人思考的时间啊。”“今晚我们必须认这几个字吗?”……小晅说自己理由的时候总是不急不躁。而我,在经历过几十次之后,我的心里万马奔腾,蚂蚁啃噬,然后,然后我驯服了它们。
“这些卡片,把它们扔了,让雪水把它们融化,太难认了;或者你把它们认出来,让它们在屋子里呆着。”
然后,小晅决定去做英雄,留住了那些卡片。他很努力,我们都很配合,爸爸、姐姐、妈妈轮流上阵。他和爸爸在卧室,笑翻了天。姐姐把他拉到白板前,筷子就是教鞭,小晅记忆力从七秒增加到一分钟。到了妈妈这里,认字成了其次,他的任务是用问题难倒我。最后,我们只能承认:一个人,肯定会有不认识的字。小晅现在是找不到“北”啊。
这个事情是昨天的故事。晅爸昨晚陪睡,今早起来说:“有人昨晚在梦里还认‘东南西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