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她不美,该怎么形容她—— BC《故乡》
时隔十数年,念兹在兹,漫步成都的街头,是别样一番景,别样一番情,有人说她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可是我看到还有些她美丽背后掩藏的无奈命运、现实悲情。
2019年春节后,再次从熟悉的山城回到这里。父母亲的出租屋,出租屋间线缆横飞的街道,通向充斥各种吆喝的闹市,闹市里那个卖菜的老板时常能让我想起某人,她却认不出我,埋头在她的菜里。一切熟悉又陌生。
今年的冬天这个“西部鞋都”,已经没有万人空巷的景象了。空气中似乎多了些清明,少了些阴霾。可是,依然留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心中却是挥之不去的阴霾。小工厂的老板、摊主、工人都是如此,只是他们心中那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不同罢了。当地工人告诉我,这里从2018年开始在“查环保”。
对于一个在这里生活工作了十几年的“土著”来讲,这里俨然就是他的第二故乡了,他指着一排排被拆掉的只剩下断壁残砖的老厂房问我,这些被拆了的房子谁来接盘呐,我注意到他的表情有种骄矜与哀伤。言外之意是,因为“查环保”,这里大多数的厂房都关闭了,或者迁走了,留下这些“土著”,不知所措,说失业就失业,而且周边的物价也开始上涨,生活成本的增加,外加失业的风险,这样的不确定让他们很无奈。
至于说“查环保”查什么,怎么查,其实我也不大能够说得清楚,网友对于成都这次环保督查是各有看法。我看到的是,留下来的厂房确实是一些实力比较大,比较规范的生产厂商,留下来的工人大多是各方面素质比较高的工人,这确实是有了“整合”意味。
反过来一些小的厂商老板,不做这行改投资其他行业了,一些年龄比较大一点的工人,纯粹靠出卖劳动力来生存的工人,在这里过得就更加的艰难。他们是没有什么保障的,在这里工作十几二十年都没有个基本的社会保障,老板是不会给他们买社保的,也不太会改善工厂的工作环境,在我看来就是为了节约更多的成本,赚更多的钱去“压榨劳动力”,但这又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情,两边都有各自的苦衷,老板不这样就经营不下去,员工不做就没有了经济来源……
那个“土著”告诉我,如今他们的厂房也关闭了,老板一句话就让他们几十号人失业了。“失业”却谈不上“失去”,或许是因为他们这样的人失去了太多,唯一留下来的是,他们的劳动和面对未来坚定走下去诚实的勇气。他告诉我没文化就只有做这种苦力活,其他工作是干不了了,年龄也大了。我苦笑这说,很多大学生现在也跟你一样在做苦力活,还特别不情愿的干着……
他谈着他们的失去,我谈着我们的失去,消失于故乡的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