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己闲得没事干时,我们倾向于评论别人做为消遣。
评论,网友点评明星的绯闻,女人们谈论邻居的私事,朋友间讨论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八卦。尽管它也许意味着提出某种真知灼见的尝试,但通常都含着教导、指责他人甚至高人一等的架势。
当我们评判别人时,往往自以为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感、所需,但实际上,即使面临同样的情况,假如我们就此问题征求10个人的意见,因为每人的年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家庭背景和在家的排行等的不同,极大可能会得到10个完全不同的答案。
当遇到事情时,人们的心理反应顺序是这样的,事件——经验——预测——初级感受——建议行为/二级感受。
但我们看个实际的案例,看下人们心理反应和实际反应的差别有多大?
某天看到3岁的儿子准备拿一把锋利的刀切苹果。妈妈说:“马修,快把刀放下,你会切到自己的!”
马修:“我才不会呢。”
妈妈(生起气来):“你怎么不会。”
马修(比我更生气):“不会,我就是不会!”
妈妈(大叫起来):“你就是会!快把刀放下!”
马修:“不要!”
母子较起劲来,硝烟味越来越浓。
这时,我锋一转,改变了语气,不再生气
妈妈(开始安静解释):“马修,当小朋友拿着刀时,有些时候能拿得很稳,把水果切得很好。有些时候可能会没拿好,反而切到自己手上。如果切到手上,会流血会痛,妈妈会心疼你的,宝宝。所以,妈妈看着你拿着刀,很害怕”
马修真勾勾地盯着我,愣了一会,然后,淡定地说:“那是你自己的问题。”
妈妈:“你说得没错,确实是因为我没法克服这个问题,才会感受到害怕。我现在拿走你的刀,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我拿走了他的刀。有意思的是,马修没有抵抗,很随意地放开了刀子,也没有像往常一样生气、吵闹,觉得自尊心被伤害,没有行动的自主权。
上面例子中,妈妈看到小孩拿着刀切水果时,会想到,万一切到手宝宝受伤了,妈妈会心疼(这是初级心理感受),当妈妈感觉到自己初级的心理变化时,会在寻求解决办法(会提出建议甚至要求)的同时继续产生二次心理感受,如愧疚、担忧、害怕。
在不自觉地完成这一系列心理动作后,这时,妈妈会马上语带惊恐地开口说话,可能声音拔高不自觉颤抖(这是在表达二级心理感受,妈妈害怕),放下刀(这是在提出解决办法,是建议、要求),你会切伤自己的(这是预测/判断)。唯独没有说初级感受(妈妈会心疼的)和自己的经验。
所以,从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总结出,当看到一件事时,人们的心理反应顺序是,事件——经验——预测——初级感受——建议行为/二级感受。但当人们在内心完成这一系列心理动作后,在和对方互动时,人们往往会做倒序反应,反应顺序恰恰和感受事件的真实反应相序相反,是建议行为/二级感受——预测——经验——初级感受。如第一时间将二级感受+建议行为倾泄出来,将初级心理感受完全忽略过去,避而不谈。当互动后引起对方的继续争执时,人们可能会重复自己的预测,同时重复二级感受,但很难再提到经验,更难提到自己的初级心理感受。初级感受似乎威力太小,没有二级感受的心理能量大,因此被遗忘。而事件、经验也没有预测的心理能量大,也被遗忘。
在二人的互动中,一方重点强调的是二级心理感受和自以为是的预测,而忘记表述初级心理感受和经验(这些明显与事件的心理距离更近,对方更易理解),因此,对方只能接受经过包装和多次转化的二次感受,一时难以理解,很容易起冲突。
某些案例中,初级心理感受和二级感受的差别不大,如心疼和担忧害怕。而另一些案例,可能初级感受是迷茫,二级感受是担忧,心理差别不太大,当一方讲述二级感受时,对方仍然容易理解。而当二级感受是愤怒时,对方会非常难以接受。
例如,当妻子失业重新找工作时,讲到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些迷茫。丈夫指责妻子,你的学历这么高,工作上做得一直不顺利,每次遇到事情都是我来帮你搞定的!
让我们来尝试还原下丈夫的反应顺序,听到妻子的迷茫,丈夫会联想到迷茫的类似案例,进而预测到如果迷茫时找工作,可能会盲目进到不合适的公司,待一段时间发现不适合,短期内可能会再次失业又要找工作。如果这样重复一两次,就会浪费宝贵的时间,造成妻子的身份贬值,而且没有公司愿意要,影响收入。如果这个事情发生在我的妻子身上,真是挺可怕的。我们整个家庭都会受影响的。我很担心。一般的丈夫,听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应对呢?
一种情况,丈夫可能会因为担忧过度,而过度履职,直接提出建议,强制妻子选择个自己选好的方向。如,妻子,你千万不要迷茫啦,赶紧找到方向。哦,不!我来帮你找方向吧。你看,那个方向就好啊,你怎么看不到呢!快来听我的。第二种情况,丈夫可能会因为对未来生活的担忧,而对妻子产生愤怒的情绪,并发泄出来。你怎么这么笨,连工作方向都没弄明白,哼!真是太可耻了。
这两种情况中,丈夫的心理反应顺序是,事件——经验——预测——初级感受——建议行为/二级感受。而在沟通中表现出来的实际反应顺序却是,二级感受(愤怒/恐惧)/建议行为(建议的行为、或逃避)——预测————初级感受(沮丧、迷茫,避而不谈).
(1)经验,是自我的,片面的,只是一家之谈
(2)预测/建议,由自我的片面经验而假想的预测,是自我的,而且是假想的,不一定普适的。但是针对别人的,是入侵别人的边界,替别人做决定,是指导方针
(3)初级心理感觉,也是自我的,但离事件心理距离近,对方易理解
(4)二级心理感受,自我的,离事件的心理距离远,对方难理解。
所以,在沟通时,我们需要观察自己的心理变化,分清自己的初级感受和二级感受,在和对方互动时,尽量多讲初级感受,多讲事件、经验本身,少讲预测和包装后的二级感受。这样,双方的心理距离更相近,也更容易互相理解,达成共识。而不是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讲预测讲二级心理感受,而无意识地替对方完成了心理进程,甚至过度履职,替对方做决定。
评论,是经验、预测/建设、初级心理感受、二级心理感受的总和。
评论,也是是一种滥用的权利。被评论,是一种没有人愿意被动接受的义务。
评论,就是舆论暴力。克制自己,关爱他人,从不随意评论开始
网友爱评论,人际沟通也爱指指点点。但,我们如果就事论事,只说经验和初级心理感受,可以吗?
所以,多谈事件、经验,少谈预测。多谈初级心理感受,少谈二级感受。与他人互动时,这就是对互相最大的尊重和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