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大学毕业时,我和许多毕业生一样,迷茫的同时又觉得自己前途无量。世界虽然无边,但可以靠着自己的脚步一寸一寸去丈量。
借着这种没来由的自信,想着工作三年内成为团队主管、拿着六位数的年薪带父母去马尔代夫的沙滩上晒太阳。
工作一年后,加过无数次班,有过两次10%的薪资涨幅,小小升迁过一次。
看着从部门经理、区经理、区域经理、大中华区总监这样一长串title以及每一个头衔背后相匹配的三年、五年、十年,才知道马尔代夫离自己还很遥远。
28岁时,算算自己还有七百多天就要到达传说中的分水岭了,希望自己在30岁这天做一件于人生而言有意义的事。
比如,给热爱文字的自己一个交代,能够接到出版社的出书邀请,能够为喜欢抽烟的父亲每个月买一条中华烟,能够让爱美的母亲每半年飞次日本埋个线、打个美白针。
后来,30岁的这天我照旧像往常一样吸着雾霾、挤着地铁去上班了,想象中的美好一样都没发生。
小时候我们都有过美好的野心,18岁进入一流大学,25岁开始有自己热爱的事业,35岁实现财务自由,然后遇到非TA不可的那个人,一起去环绕地球,累了就择一城,看山看水看夕阳。
总之终其一生都自由、快活。这才是不白活的一生。
而现实是,想象中的美好总和自己有万里之遥,每一天都像30岁的生日——平凡、仓皇又丧失意义。
为什么现实中的我们没能像想象中那样成功?
本文为LinkedIn原创,作者思小妞,坐标美帝,LinkedIn专栏作者、新浪微博读书签约作者。微信公众号思小妞的犄角旮旯(id:sixiaoniu523)。
1
你对成功的渴望
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烈
永远是最后一个离开公司的人,下班再累也坚持读五页书,节假日不是进修就是在进修的路上,每天都会了解行业内的最新趋势,坚持和业内大牛定期沟通交流,我怎么可能不是真的想成功?
在迈克尔·乔丹的传记“Playing for keeps”这本书里提到过一个小故事。
有一位教练在一次篮球赛上看到赛场上的九个球员都在“例行公事”,而只有一个孩子在全力以赴。
这位教练看他打得那么拼命以为这个球队正以1分落后,而比赛还有两分钟结束。然后他扭头看了一眼记分牌,发现他的球队落后20分,而比赛还剩一分钟!
这个孩子就是乔丹。
乔丹、科比、C罗、菲尔普斯、博尔特这样的世界顶级运动员无一例外对赢充满了巨大的野心。在他们的世界里,对失败的痛恨远超过优秀的运动员。
“不过是一场比赛,还有下次”是我们常人的思维,因为我们认为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赛,你跑赢前100米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坚持跑完全程。但对于顶级运动员来说,他们既要职业生涯的漫长,也要每一次比赛的赢。
有多少人能在败局已定时还坚持顽强反抗?
聪明人说他们愚蠢、不懂变通,就像我们在工作中都会遇到被领导否定方案,遇到和同僚竞争失败,然后就开始感叹人心不古、生之艰辛,开始蜕变成“老油条”,让自己符合趋势,过得舒坦些。
但只有那些真正想赢的人知道,为了赢,可以做任何艰苦、突破极限的事情。
不管是科比看到的洛杉矶凌晨四点的样子,还是博尔特训练到变形的双脚。
2
天下没有白掉的馅儿饼
机遇是等不来的
对于从事媒体工作的人来说,2016年是让人羡慕嫉妒恨的一年。
这一年,宇宙第一网红咪蒙的头条广告能卖到65万;Papi酱靠吐槽视频获罗辑思维1200万投资;还有更猛的,知名星座博主同道大叔一夜套现1.78亿,成为30岁以下的创业新贵。
这不免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得来全不费功夫嘛。
而真实情况是:
咪蒙日更2000到5000字的文章,而此前她在南方系的报业集团做了12年记者、编辑;毕业于中戏导演系的Papi酱从十年前就开始担任娱乐网站的网络主持人;跻身成功人士的同道大叔,更有考上清华美院的本事和在微博日更的坚持。
可有真水平的人多了,为什么只有这几位能成功?
我想是因为他们特别擅长“见缝插针”吧。平时练功夫,碰到风口马上把功夫搬上舞台,发光发亮,而我们普通人却只会继续观望,等待天赐良机。
其实哪有什么良机,不过是看谁比谁更能快准狠罢了。
3
自信已不够用
你需要过度自信
这个时代,自信已经不那么好用了,必须要过度自信才更有成功的可能。
过度自信者们能高估自己能力、敢于尝试去做很多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
根据2011年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一篇论文表明,就平均值而言,过度自信的人比能正确评估自己能力的人更容易成功。引用万维刚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有种“侥幸的成功”。
过度自信的人不太去计算风险,遇到机会先做了再说。
由此可能产生三种结果:
运气好,碰到胆儿小的恰好没人争,白赚;
有人和你争,但能力未必比你强;
当然,第三种结果就是惨败。
但有很多时候是太有自知之明的人还在计算成功的概率时,过度自信的冒险者已经捷足先登了。
看看那些明着暗着号称要改变世界的人:比尔·盖茨、谢尔盖·布林、马克·扎克伯格、史蒂夫·乔布斯、埃隆·马斯克,哪一位不是自信心和冒险精神喷井式爆发的人。
这个世界是属于冒险者的,他们会比“正常人”有更多的失败,但只要还活着、还继续,最终成功的可能性也比常人大很多。
反观自身,在面对机会、挑战、风险和决定性选择时,通常是自告奋勇挺身而出?半推半就?还是干脆抱着“小富即安”、“知足常乐”的想法,就此满足于现状?
后两者我见过很多,我也是其中一份子,所以我们的世界才被选择前者的那20%的人掌控着,留下一点空间让我们剩余的80%的人争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