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By Paul Edwards)

如何阅读

By Paul N. Edwards
School of Informati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写在前面

看到李笑来老师在“学习学习再学习”中发布了一篇文章,知道了这篇原文。跟那本著名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相比,这篇文章更显精炼。简单翻译了一下。第一次翻译文章,还有一些问题,个别字词上总是有词不达意的感觉。有能力的朋友最好还是去读一下原文 How to Read a Book v5.0,用不了太长时间。 翻译起来真是辛苦啊,就我这都用了差不多6个小时才翻译出来。

正文

当你为了获取信息而不是消遣而阅读时,如何从一本书或者任何文章中获得更多?

直接从头读到尾很容易让人满足。小说类的书确实要这么读,因为小说的主要原则就是要通过悬念来抓住读者。读小说的目的就是要跟着作者前进,让他把故事抽丝剥茧。

但是在你读本科,研究生甚至剩下的全部职业生涯中,你要阅读的书籍,文章,以及各类文章都不是小说。它们通常都是非虚构类的:课本、操作手册、杂志文章、历史记录、研究报告一类的。

阅读这类材料的目的就是获取信息。尽快找出发生了什么才是你的主要目的。所以除非你身陷囹圄,无所事事,永远不要从头到尾阅读任何非小说类的材料。

当你为了获得信息而阅读时,应该利用跳读,略读等各种手段去 了解理解记住 作者必须说明什么。这样你才能花最少的时间,做最多的事。

合理运用这里描述的方法,你应该可以在6-8个小时内阅读300页的书。当然,你花的时间越多,你的收获就越多。但是你时间有限。

这里有些策略可以帮助你更有效的阅读。大部分策略都不止可以用于非虚构类书籍的阅读,任何非虚构类作品从文章到网页都一样。表格1总结了这种技术,然后我们会逐一解释。

表格1. 阅读技巧和技艺的相关总结
策略与技艺 依据
通读 论点与证据远比细节重要,了解通篇结构比通读字词重要
决定阅读时间花费 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你知道你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阅读,你就知道每一项你可以花费多少时间了
抱着目的有策略的阅读 如果你确信你阅读的原因,那你就会读的更开心,记得更牢固
积极主动的阅读 不要只依赖作者的写作结构。你应该通览全文,紧跟你的目的
读三遍 第一遍通读,了解概述。第二遍,着重细节和理解。第三遍通过你自己的语言做笔记
集中在“高信息”内容 目录,图片,图标,标题以及其他的元素都要比文字蕴含更多的信息
打上自己的烙印 用自己的方式记笔记,可以帮助你学习和发现重要的内容。
了解作者和(相关的)组织 作者的背景和观念毁影响到文章,他们所在的组织也会提供相关信息和一定的深度
了解“学术背景”(Intellectual context) 学院派写作一般都是正在发展的,会有相关的交流,有论辩,关键数据,典型概念等
利用潜意识 在阅读间隙留有空闲时间,让潜意识发挥作用,处理材料
利用多种模型默记 讲述,图形化或者写下来可以帮助你记忆材料。

全文阅读 Read the whole thing!

当你为求知而阅读时,你的目标应该是(get all the way through the assignment)“去伪存真”。你应该了解大体的论点,假设,论据以及结论。相比之下各种细节就显得无足轻重了。事实上,无论你多么用心你都不可能记住所有的细节。
你能做的就是记录主要观点。如果你记住了这些,那么你就可以轻松的从材料中再次回想起那些细节内容了。

决定花费多少时间 Decide how much time you will spend

如果你知道你只有6个小时来阅读,那么你可以更轻松的调整你的步调。
记住,你要阅读整本书。(或者,通篇材料)
事实上,你越是直面你的极限,你就会越有效率,做什么事情都一样。设定时间并跟随计划(并完成你的目标)可以算作是你可以学到的最重要的生活技能之一。所以没有计划好结束时间不要轻易开始阅读。

抱有目的和策略 Have a purpose and a strategy

在你开始之前,确定你为什么要阅读这本书,以及你打算如何阅读。要是你没有自己的理由和策略的话——不是那些老师强加于你的——你恐怕学不到很多。

开始阅读时尝试找出四件事:

  • 作者是谁?
  • 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 支持观点的依据又是什么?
  • 这本书的结论是什么?

了解了这些之后开始尝试确定:

  • 这些论点,证据和结论的薄弱环节在哪里?
  • 关于这些论点,论据和结论,你又有什么想法?
  • 作者对于这些缺陷和你的批评又会如何应对呢?

阅读时时不时的问问这些问题。当你完成阅读的时候,你应该可以回答全部的问题。这里有三种帮助你思考的建议:

  1. 想像你要为杂志评论这本书。
  2. 想象你要和作者交流这本书,或者进行一场正式的辩论。
  3. 想象关于这本书的一场考试。会有些什么问题?你会如何回答这些问题?

主动阅读 Read actively

别等着作者给你答案。你应该从一开始就不断提出假设(“这本书的主要论点是……”)并不断提出关于这本书的问题(“作者是怎么知道……的?”)。

做些简短的标记会很有帮助的。随着阅读的进行,尝试验证你的假设,回答自己的问题。读完之后再做回顾。

了解作者和组织 Know the author[s] and the organizations

了解作者可以帮助你判断这本书的质量和它的重要意义。作者也像普通人一样,他们的观点会受到他们的教育背景,工作,早期生活以及经验的影响。他们也会偏信、视而不见、会绝望、会失败、会有欲望,正如他们洞见、智慧、客观以及成功一样。不要忽视了某一方面。

大部分作者通常隶属于某个组织: 学校,公司,政府,报刊或者杂志。这些组织通常会有其自身的文化,权力继承和一些社交规范。组织会影响到内容的选择和表现形式。例如,大学教授会为了终身教职而有选择的写作书籍或文章。这些作品必须同行订立的标准。对其他同行来说,内容的重要性要远胜于形式的美好。杂志则有些不同,它们通常被最终截止日期所驱动,并且要迎合大部分的读者。正因为这点,它们的写作标准会更倾向于清晰的语句和安排良好的结构,而不是无可指摘的内容。它们的来源更多的是口述而不是成章的文字。

对于作者和组织的准则了解的越多,你就越能评价你所阅读的内容。试着一些这样的问题: 是什么塑造了作者的视角? 他的职业是什么?学者,记者,还是专业人士(医生,律师,业界科学家,或者其他什么)?专家?他的其他作品呢?学界声名如何? 性别是什么?种族呢?属于什么阶层?政治倾向呢?他为什么决定写这本书?什么时候写的?面向的读者又是哪一类人?谁付钱做的研究?(私人基金?政府?工业界?) 有谁推荐了这本书?

虽然不总是有效,但是致谢,参考书目以及作者自述中也可以获得一些信息。

了解行业背景 Know the intellectual context

了解作者的组织也会帮助你理解这本书的行业背景。包括学派准则,继承这些学派准则的学校,以及同意和不同意这些学派观点的人们。

一本书通常会对其他作者做出一定回应。所以如果你知道是对谁,什么观点的回应的话,你会对这本书理解得更加透彻。尤其要注意的是作者直接说明与其他作者不同的地方。传统上来说是X,但是我认为是Y。(X确实是传统智慧吗?对于哪些人群来说?)“某人曾经说X,但我要说Y。”(某人是谁?人们为什么相信他?X和Y有什么合理的地方?作者是有些新的东西要说?还是单纯的想要证明某人说的是错的?) 作者提到支持他观点的人的论点也很重要。

读三遍 Read it three times

这是关键技术。 你会你怀着不同目的读三遍的话,你会从书中获得更多的内容。

  1. 通读: 发现(全部时间的5%-10%)

这遍你要按照下面的规则速读,重点在高信息内容。你的目的是发现这本书。你要对作者的目的,方法和结论有个概况性的了解。

标记——而不是仔细阅读——看起来重要的标题,段落和短语。(第二遍你会仔细阅读的。)在你第二遍阅读的时候提出并回答问题。X短语是说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提到Y主题?Z又是谁?

  1. 细节:理解(全部时间的70%-80%)

在你的时间限制内阅读第二遍。这次,你的目的是理解: 抓住主要观点,有一个仔细的,思辨的了解。并且能够评价作者对于论点的论据。

尤其要注意主要章节的开头和结尾,还有你在第一遍阅读中标记的段落。试着回答你在第一轮阅读中提出的问题。

  1. 笔记: 回忆与记笔记(全部时间的10%-20%)

第三遍,也是最后一班阅读的主要目的在于记住书中最重要的元素。这一次针对论点,论据和结论做一点间断的笔记。 这与在书中标记文本完全不一样。这次的目的在于将材料加工成自己的,也就是说要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去记录。 “复制黏贴”书中某一段落的效果远不如你自己做一点简短的总结。即使只是最简单的一点细节也可以帮助你在书中回想起最重要的部分。把100页的文本凝缩成1-3页的笔记是一个合适的目标。如果更多的话恐怕就真的太多了。最好用某种方式帮你轻松的从书中查找相关的内容。(例如:每条笔记带上一个页码)

笔记本,打印页,或者手写的笔记,只要深入书中的内容都可以帮助你回想。不过找不到的笔记就一点用都没有了。我通常用Endnote, Zotero, 或者 Bookends这一类的软件作为“引文管家”(Citation Manager)。直接把笔记添加到参考文献一栏中。 后面会介绍更多的“引文管家”。

准时和节奏 On time and timing

因为人的注意力通常会在一小时左右有所衰减,三个“1小时”的阅读会比一个“3小时”的阅读更加有效。 要注意的是,因为每个阅读周期的开始和结束通常都会有些干扰,1小时的高效阅读通常会花费1小时15分钟。

另外,一个现实的阅读计划应该包括每个阶段的用时。举例来说,一本250页的书,我会用15分钟去做全文概览,4个小时在细节阅读,最后再花20-30分钟做笔记,当然我会要根据文章的难易,重要程度,还有可花费的时间调整每个阶段的长度。

集中注意力在“干货” Focus on the parts with high information content

非虚构类书籍通常会在几个层级上呈现“沙漏”型的结构。总结性的内容一般会出现在开头和结尾,例如:

  • 整体性的文章(摘要,引言,结论)
  • 每个章节
  • 每个章节中的每个小结
  • 每个段落。

具体的信息,例如论据等会出现在“沙漏”的中间部分。
这个结构在阅读时会很有帮助,注意以下的一些元素。

hourglass.png
  1. 封面,内页的封底
  2. 目录
  3. 索引 浏览索引找出最重要的部分
  4. 参考书目 告诉你书的来源和相关背景
  5. 序言/引言/摘要
  6. 结论
  7. 图片,图表,表格等,任何比文字包含更多内容的元素
  8. 章节介绍和总结
  9. 段落标题
  10. 特殊字体或格式: 斜体,粗体,数字,列表等

个人记号 Use PTML(Personal text markup language)

做标记,做标记,做标记,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做标记是主动阅读的关键部分,一开始就要这么做,哪怕是略读的时候。为什么?因为你回头再看的时候这些标记可以帮助你找出关键部分,减少阅读时间。

别做太多标记。 过犹不及。当你再看标记的时候,太多的标记会迫使你重读不重要的信息。不要过量的规则就是,每一页不要超过3个标记。只划出一些关键词和短语要比整句的标记更好。这里的关键在于去除和消解不必要的信息。在页边可以写上一些关键词。当然是你自己的话。

纸质还是屏幕 Pages vs. screen

即时是和最好的电脑屏幕相比,印刷物的分辨率(~600dpi)也会更高。下图显示了两种分辨率的对比300 vs. 600dpi,印刷物读起来更准确,更不容易让人疲劳。不过目前来看我们肯定会阅读越来越多的电子出版物。

dpi.png

在电子书做标记: 在电子书很难高效的做标记,多余的步骤通常会产生干扰。例如查邮件或浏览网页。在电子书上做笔记还要“点击阅读”,很多时候你不会点。 印刷物看起来就方便多了。不过如果你足够自律的话Acrobat,Apple Previe 或者其他的第三方PDF阅读器像PDFpen,iAnnotate,Goodreader可以让你很方便的在PDF上写注释,标记等。语音识别技术的应用也让记笔记变得更简单。现在我通常在iPad上阅读PDF,用语音识别记笔记。用Kindle 的用户可以导出笔记。这样可以导出形成固定文档。把这些文档导入一个“引文管家”。你就可以随时翻阅了。你可以在网上找到相关的帮助。

当你做笔记而不是做标记的时候,你会很想从文章中复制黏贴,而不是自己去写。这种方式有时候有效,尤其是你想要晚点做引述的时候。但是:这和做笔记的两个主要目的冲突了。

  1. 学习和记忆
  2. 压缩信息

这就像链接(收藏)一样: 记录信息的来源是有用的,但是记住URL不会帮助你理解,虽然你自我感觉良好。

使用“引文管家” Use a citation manager

像是Endnote,bookens,Zotero,Mendeley,CiteULike这类引文管家软件从未被过誉。它可以帮助你管理你的个人图书馆,引文资料库(你自己做起来会让你抓狂的)。大部分这类软件都可以从网页上直接获取信息,数字标记(DOI 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有些还有内建的搜索工具。有些工具,例如Bookends 还可以按照“作者--日期--标题”的格式自动重命名文档。有时候没有信息的文档名会带来大麻烦。当然,没有完美的软件,每个都有自身的优缺点。越复杂的工具,学习曲线就越陡峭。找一个可以控制大部分文档,像是书籍,杂志文章,新闻文章,在线资源,讲坛等。不要用那种只能管理PDF 的,毕竟还有其他的重要文件。

严格的按照某种规律记录笔记的话,你找起来就会很方便。积累了上千条目的笔记,可以算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了。

运用潜意识 Use your conscious mind

当你的注意力不在某项事物的时候潜意识仍然在做着许多事情。就像写作一类的创意事物一样,想要完整的理解一本书需要花费时间。

长时间做一件事情时,身体和精神都会感到疲劳。你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会在一个小时左右开始急剧下降。因此你应该用几块分散的时间来阅读一本书,而不是做那种马拉松式的阅读。

在阅读的间隙,你的潜意识会处理你阅读的信息。所以当你回来的时候问问你自己你之前都阅读了什么内容,你目前有什么想法,还需要学习什么内容。

运用多种方式默记 Rehearse, and use multiple modes

阅读就像武艺,棒球或者厨艺一样——学习和记忆的关键在于演练

所以阅读之后默记你学到了什么。问问你自己一些关于其中内容的问题。尝试与作者辩论。想象你会要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捍卫作者的观点。

阅读,写作,演讲,倾听以及视觉化都会用到大脑中的不同部分。所以最好的默记方式莫过于运用 多种模式 思考和行动。别“闭门造车”。尝试和别人谈论这本书。把它带到课堂上来,谢谢相关文章,将其中可以视觉化的内容画出来。这些方式都可以帮助你巩固新学到的知识,加深记忆。

坚持住 Hang in there

当我做关于这种方式这个讲演的时候,许多学生过来告诉我“我试了好多次,我做不到。”然后他们放弃了。

在熟练运用这些技术之前,你必须要练习相当一段时间——至少要几个月,并且运用这种方式“绝对不会”比从前的那种持续了多年被动的阅读更加轻松。

坚持住,这种阅读方式的回报是巨大的。许多坚持了多年的学生都这么说。这种阅读方式对你的学生、学者或者职业生涯的各个领域都是会有巨大帮助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928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192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468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186评论 1 28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295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374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403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186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610评论 1 30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906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075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755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393评论 3 32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079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313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934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963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