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妈妈所做的一切并非都是为了你

1

作为妈妈,很多时候,我们会禁不住认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当我们被这个想法遮住眼睛时,我们便分不清是自己的需求还是孩子的需求。

当我们误将自己的需求当成孩子的需求时,我们不但看不到孩子的真实需求,也会因为孩子的“需求”不符合我们的期待而失望、愤怒……


2

前一阵,参加一个连续五天的培训,对我这个工作时间相对自由的妈妈来讲,是与两岁半儿子第一次经历的连续的、长时间的分离。

培训前一天下午开始,我的情绪就有些低落,其中混杂着愧疚、不舍、焦虑……

历经一天忙碌培训后的回家路上,脑子里浮现着见到儿子的各种画面:

他正在玩玩具火车,一见到妈妈,就放下火车张开双臂跑过来,一边跑,一边奶声奶气地喊着“妈妈,妈妈”;或者,我一坐到沙发上,他就趴到我的身上,我把他抱起来,他柔软的小胳膊环绕着我的胳膊,小脸颊贴着我的脸,任谁叫也不肯离开我的怀抱;再或者,一见到我就要吃奶,坚持母乳到两岁半,这可是我作为母亲的骄傲……

用钥匙开门的瞬间,我的脸上一定是绽放着微笑的,那微笑是为那些我想象中与儿子分别一天重逢时的场景准备的。

“宝宝,妈妈回来了!”我喊着话进屋,却不见儿子的身影。

母亲说:“在屋里听他爸爸讲故事呢!”我于是赶快去卧室,却发现儿子正跪在爸爸身边,爸爸则捧着绘本津津有味地为儿子读书呢!见我进来,父子俩都只是抬头看看,然后又投入到他们的故事中。

我没再多说话,不打扰正在读书中的儿子,是我们家不自觉地形成的一个契约。

但心里多少有些不舒服——至少,他应该热情地喊声“妈妈”呀,都分开一天了,他应该想妈妈呀!

我又看了两眼儿子,依然沉浸在故事中。我于是离开卧室,去换衣服洗手,帮父母做饭,不知不觉,二十多分钟就过去了。当我再到客厅时,儿子已经在客厅中央搭火车轨道了。

我像是被非要证明什么的力量驱使着,走到儿子面前,蹲下去问儿子:“宝宝,想妈妈没有啊?”

“蒸汽机车开走啦!”玩得正高兴的儿子,回应我道。

“你想妈妈了没有啊!”我显然对这样的回应不甘心。

儿子依然不回应这句话,接着说:“马上到火车站了!”

“哦,到火车站了……妈妈问你,你想妈妈了吗?”我继续问道。

“想啦!”儿子一边“呜呜”地玩着火车,一边心不在焉地回答。

“哪里想啦?”我越发地不甘心。

我渴望他像平时那样,拍着小胸口说:“这里!”然后,再拍着小脸说:“还有这里!”

每当这时,做母亲的幸福就像一根藤,从心中一直向上攀援……

但,这一次,什么都没有发生。儿子的心思都在小火车上呢,他嘴里“呜呜”地嘟囔着,小身影转过去顺着轨道的方向“扬长而去”,留下怅然若失的我蹲在那里。

带着些许的不快起身,我心想:“哼,人不大,心眼倒不少,一天不陪他,他对我有意见,所以在用冷漠呼应我呢!”我掩饰着内心的失落,又回到了厨房。我急匆匆地赶回来,不就是担心他想我吗?他却连热情地叫声“妈妈”都不肯……

“妈妈,妈妈,你看蜗牛!”正在我沉思的时候,儿子进来了,手里拿着一本绘本,仰着小脸,欢快地对我说。

接下来的一切,都像是我今天不曾离开一样:

我弯腰看他的绘本,他指着问这问那;我抱着给他洗手,他不乐意,在我怀里挣扎;他把小餐凳拉到桌边,我抱他上去;他想在餐凳上摆个火车,让我帮他拿。然后,我们开始吃饭,一起玩耍,讲会儿故事,睡觉……

我也终于能安静下来,梳理一下自己刚才的各种情绪了。端详着他安详的小脸,我忽然意识到,那些澎湃在内心的期待啦,猜想啦,原本都是我自己的,与儿子没有半点关系。


3

从孩子的表现来看,他对妈妈离开一天,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情绪反应,他与姥姥、姥爷、爸爸过得也很开心,所以,当妈妈回来时,他不需要那么夸张地去表达情感,他只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在做他想要做的事情。

这样的认识,让我调整了对儿子的态度。

在接下来的几天培训外出中。我虽然也会沉浸在对于儿子相见时的想象中,但我都不忘了告诉自己一句:“这只是我想的,谁知道这小家伙什么反应呢!”

这样一个小小的对自己的提醒,能让我更坦然地面对儿子的反应。他可以热情地迎向我,也可以对我爱搭不理,这些我都觉得这正常的。当然,我也可以有自己的需求,前提时我知道这是自己的需求,于是我便用商量的口吻提出:“过来让妈妈抱抱可以吗?”

他可能会拒绝,也可能会顺从。但无论哪一种,我都更能尊重和接受了。因为是我在向他提出我的需求,他当然可以拒绝或接受。而不会像第一天那样,我提前在心中预设他的需求了。我也没有那么多的失望了,我知道,我的很多需求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自己。

作为成年人,我在一个孩子面前实现自己的需求时,考虑孩子的感受当然是必须的了。

作为母亲,我们太容易理所应当地认为“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当我们执意让孩子添加衣服的时候,我们觉得是为了孩子好,但实际上,是因为受不了孩子感冒了给我们增添的麻烦,如果真为了孩子,或许就觉得少穿一次衣服没什么大不了,他可能会因此感冒一次,但却极大地丰富了他对温度的变化,也实现了自己的一次选择权;

当孩子不愿意与认识人说话时,我们会“逼着”孩子叫“阿姨”、“叔叔”,表面上我们是为了孩子有礼貌,帮助孩子助长勇气,实际上,是我们需要面子,想要孩子来满足。如果真为了孩子,我们会给孩子怕生的权利,让他在妈妈安全的呵护下,渐渐地认识世界……

很多时候,真的不是一切为了孩子。千万不要以爱的名义,强加自己的需求给孩子,并美其名曰:“为了你……”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注意:本标题的“自动化测试” 包括性能测试 与UI级的自动化测试 经常会被问到如何解决验证码的问题,在此记录一下我...
    guitar_当当当阅读 333评论 0 0
  • 首发!!!夏沫红艳柠檬 标语:要爽一起来,不能就你嗨 原料: 柠檬 玫瑰茄 红枣 蜂蜜 桂花 做法: 将玫瑰茄、红...
    Ashika阅读 239评论 0 0
  • 助教班第二次课程(1月12-14日,地点杭州)快要来了: 一、3个月的自我回顾: 从踏上“英雄之旅”的那一天起,我...
    尚灵心阅读 339评论 3 4
  • 生产是要有些神秘感的。 生出一个哪吒来,生产就成了创作。 要问我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出来是这样子,我不知道。 ...
    wahow阅读 34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