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张爱玲在小说《红玫瑰白玫瑰》里面,有一段关于男女感情的最精准的描述: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张爱玲是擅长描写爱情里男女心理的语言大师,将原本一句俗话“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形容得细腻纯粹,又入目三分。
婚姻里的大多数男女,除了极少数从校服到婚纱的美满典范之外,大多数都是磕磕碰碰,分分合合一路辗转而来,在这一路走来,从初始到热恋,从磨合到适应,最终走在一起并能和谐白头的婚姻,不外乎男女之间心存知足和珍惜。
满足于现在的生活和感情,家庭和伴侣,珍惜对方为自己的付出,理解对方的难处。
俗话说:花无百日红。
娶了红玫瑰,就知足于红玫瑰的娇艳美丽,床前明月光那只是你对过往幻化出来的想象而已。
娶了白玫瑰,就知足于白玫瑰的高贵纯洁,朱砂痣也只是你自己的心结未打开而已。
既想得到红玫瑰的妩媚,又想得到白玫瑰的高贵,只能说明人的贪欲过强,不懂得知足和珍惜,最后往往得不偿失。
民国诗人徐志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蚊子血和朱砂痣之间纠结半生,最后落得下场如此不堪。
年轻时,他已经娶得贤妻张幼仪,不好好珍惜夫妻情分,将事情做绝,却又去追求优雅大方的林徽因。遭到林拒绝后,又转而追求热烈浪漫的陆小曼,此时婚姻已经将他与陆小曼绑在一起,他却又念念不忘年轻时爱而不得的林徽因。
如果说陆是红玫瑰,那林就是白玫瑰,那也是徐一生所向往的那片明月光。
徐志摩,一介诗人,写尽了这世间男女的情爱纠葛,却在自己的感情观上,表现得极不成熟理智,也许诗人大多情感丰富,内心浪漫,一生都在追求一种所谓的美好的感觉。没有感觉了,就弃之不理,有了感觉,就穷追猛打,追到之后,隔段时间,感觉消失,又开始眷念之前的种种美好,大好的年华就在这样追逐爱情的游戏中周而复始。
而民国的另一位大家熟悉的学者胡适,跟徐志摩恰恰相反,胡适精通几国语言,学贯中西,博学多才,而他的太太江冬秀却是一位大字不识的裹脚女性。按当时世人的常理,两人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婚姻也肯定名存实亡,可胡适和江冬秀却牵手走了一辈子。
民国文化开放,文人学者崇尚思想解放,讲究个性独立自由,为追求爱情和理想奋不顾身。
胡适作为文化大家,在这期间,不是没有诱惑,也不是没有机会,不管是红玫瑰,还是白玫瑰,周围围绕的莺莺燕燕肯定不少。但他始终以一名学者的道德和谦逊尊重婚姻的契约精神,既知足于江冬秀的日常照顾,又珍惜两人多年来的夫妻关系,成为民国学术界的一股清流。
在如今这个出轨盛行,小三辈出的年代,像胡适这样如珠如玉的人太少,很多人的道德底线一再降低,不知从何时起,已婚男人之间开始以炫耀自己的前任数量为荣,却对身边陪伴多年的伴侣视而不见,还美其名曰成功人士谁没有点爱好?
也有的已婚男士不顾妻子的感受,多少年之后,还想着去找当年的初恋女友叙旧情,任凭心中那颗朱砂痣越来越亮。也有的男士抛弃多年结发妻子,只为追寻当年那片明月光。
这样的人,说到底就是贪婪自私有余,满足珍惜不足。
性格里的这种缺陷,不仅反映在感情婚姻上,也反映在日常人际交往中。那个吃饭永远不主动付钱,也不主动AA制的人,骨子里也大多是个小气自私的人,不珍惜别人的情分,那个永远都期待收到别人礼物,却在别人过生日时一毛不拔的人,也大多贪婪不知足。
婚姻里更是如此,当年你爱上的是她的善良淳朴,却在若干年后嫌弃她简陋呆傻。当年你爱上的是她的灵动聪慧,却又在若干年后嫌弃她不够温良恭顺。当年你爱上的是她的容貌,却又嫌弃她知识浅薄,空有好皮囊。当年你爱上她的学识渊博才气逼人,却又嫌弃她不够精致漂亮。
这世间,少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就看你如何负责任地对待你曾经的选择,当初的你既然选择了红玫瑰,就该满足于红玫瑰的媚,选择了白玫瑰,就该珍惜白玫瑰的美。
如果你在蚊子血和朱砂痣,饭粘子和明月光之间纠结半生,那也注定会迎来半生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