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一种什么境界

這是禅宗六祖惠能的一首悟道偈。

禅宗,是佛亲传。灵山会上佛拈花示众,唯有迦叶一笑。此为以心印心的传法。佛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于摩诃迦叶。此为禅宗肇始,初祖第一。

禅宗为佛法最高修法,必须具上上根之人,才能当机立断,直下承当。不假方便,"顿悟″成佛。

"实相无相",佛之正法眼丶涅槃心,纯而无染,心空不被法缚。以无碍无缚之心,视大千世界如无物之境,方入"实相″(宇宙真理)见法身(圆满丶无余之涅槃境)。

"不立文字",杜绝一切有相方便,"顿觉了,如来禅″。实际上,禅法至六祖惠能,此一偈始,面对下滑的大众根性,就是不得不的"祖师禅"了。说法丶读经丶参话头,大开了"方便之门″。后来"一花五叶″,"千七百葛藤(公案)",皆是此一东方式的禅风现象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使染尘埃"。是针对神秀大师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的一偈,以“无相″空观,破有相执着的一种"文字"方便。菩提树丶明镜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此虚妄执着,便无一物可得,即无一尘可染,身丶心亦都了不可得,此即佛之"正法眼"丶"涅槃心"丶无相之"实相(宇宙真理)″。

不破法相缠缚,不入空性见解,即不见真如本性。此是佛法修行的真正目的。禅丶净丶律丶密,八万四千法门,皆是佛陀大医王应病与药,开示的修行方便(方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