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个小王跟小李的故事,小李是程序员,小王是产品经理。当小李接到一个新的需求,让他开发一个单点登录。经过几天的奋战,他顺着写完代码,这时产品经理小王路过他身边,顺便问了他一下。
小王:单点登录做的咋样了?
小李:做完了我给你演示一下。
小李演示了一遍自己的功能,小王看上去很满意。
小王:不错,不过怎么没有支持验证码?
小李:为什么要做这个?
小王:这不就是登陆了一部分吗?
小李:哪里规定要做验证码了?
小王:现在登录哪有不用验证码的?
双方的对话都充满了火药味,有可能控制不好情绪,那么就会一触即发。在工作中你是否也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他俩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分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开始这个需求之前没有把需求给定义好。
这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一般如何去定义需求?有些需求你直接听到还好,但是有些需求是他人转述的,可能就会存在一些偏差,因为信息在传递的时候,它是呈衰减的。你不可能把你理解的信息的100%传递给另一个人,在传递的过程中它是存在衰减的。
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一般像产品经理就会有比较详细的需求文档,具体到某一需求都会罗列出来相关功能列表。用功能列表式的需求描述方式,将一个完整的需求打成一个个碎片,按照类似于清单的方式,一条一条列出来。这样开发人员再去开发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有到底有没有把它给弄完。只有当所有的功能完成后,然后将它对接在一起,才算是“破镜重圆”的时刻。
那么,我们一般如何去描述一个新的描述需求。通常我们会“用户故事”方式去阐述。简单的说就是站在用户的角度,你提供一个什么样的功能?他要经过什么样的路径?达到怎样的结果,这就是一个完整需求的场景。
用户故事大致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个是标题,这个需求是什么?就比如说注册用户使用用户名和密码登录。
第二个是概述,概述的格式可以按照:你作为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做的事情要达到怎样的效果?比如说作为一个注册用户,我想通过用户和密码登录,然后才可以使用注册用户的使用的服务,
第三个是详述,就是把一些操作流程和用户界面的信息展示出来,比如说我登录成功之后跳到什么页面,登陆失败又是怎样的效果?这些都是要描述出来。
第四个是验收标准,它一般是一个正常的流程,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些异常的流程,这往往是我们比较欠缺的。
怎样才算做完了需求?验收标准说了算。验收标准会给出这个需求的测试用例,他会保证开发人员完成需求的最基本的质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行为驱动开发,可以按照这样的标准去给出测试用例。
实际工作中许多产品经理的需求,把需求交给开发人员之前,很多细节没有想清楚,那种功能列表式的需求常常只包含了正常路径,而缺失的细节就是在后续过程中有开发人员补的。用户故事就是一种固定的格式,让他们把这些应该想清楚的问题想清楚。所以,如果你的团队是采用用户故事的格式进行需求描述,固然如果不能在功能仪表中补充验收标准,也会极大地程度改善双方协作的效率。
至此,今天要聊的就这些,如果你只能记住一件事的话,那么请记住:在做任何需求和任务之前先定义好验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