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一年,舍友Z准备离开北京,回归家乡。
说起Z,她大概就是那种自带让人一万个不放心属性的女孩儿,年纪上大我们两岁的她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成熟,反倒处处让人惦记。
作为临行前的最后一聚,除了各种叮嘱,似乎再没有什么是我们能做的了。
离别的场景,我经历的不多,应对起来总有些不知所措。
后知后觉的我回到家才真正意识到,这次分别的含义:不知道下次见面是什么时候,甚至不知道会不会有下一次。好后悔分别的时候没有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好后悔毕业的这一年里,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
直到最近才惊觉:原来,从毕业的那一刻起,我们都不再是彼此生活的参与者。
清楚地记得,毕业前最后的那个晚上,我们彼此承诺着,每年都要见面,无论相隔多远,无论生活多忙。我想那时候的我们大概已经隐约明白:时间和距离,大概真的会让曾经无比亲密的人变得陌生。
事实上,自从毕业之后,宿舍群就鲜少弹出消息。不是不想聊,大概是没有时间聊。亦或者,少了那个将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环境,每个人都只在各自的圈子活跃着。
电影《当哈利遇见莎莉》中的经典台词:当你想和某人共度余生时,你只希望你的余生尽快开始。
我想我可能还没有遇到那个让我希望余生尽快开始的人,可我已经无数次希望余生不要开始。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最好的方式都是参与其中,没有什么是比参与感更加宝贵的了。所以当面对离别的时候,我本能的想要拒绝。
曾有人说,离别才是常态,我虽理解,但却并不想接受。想到最近黄磊的一段采访视频,相比让多数人称赞“恋爱观”,我倒更喜欢这段话:人看得清楚这件事和会不会因为这件事有感受是两件事儿。看得清也会有感受,看不清也会没感受。
理解离别是常态,但,仍然不愿接受,仍然希望所有出现在我生命中的人都能够一直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