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北京遇上西雅图1》上映,记得那时候看完,我并没有什么太深刻的而感觉,只是觉得名字很好听,吴大叔很帅,对主人公的价值观有些不能苟同,仅此而已。但是三年之后,我竟然在电影院里哭的一塌糊涂,是那种明知后面剧情的走向却依然不能控制的一塌糊涂。你看,人真的是个奇怪的动物,时间变了,心境变了,感觉变了,连泪点都变了。
回归正题,我们说说这部打动我的文艺片。
【关于携手】
爷爷说:我的墓碑上留下一块,刻你的名字
奶奶说:刻不刻名字不重要,人在哪,家在哪,人不在了,家在心里
爷爷与奶奶的故事可以说是这部电影里最亮眼最动人的地方。时间、信任、陪伴,这些字眼仿若爱情的公敌,人们费尽心机的想抓住它,想享受它,却往往身心俱疲的臣服于它,被它打败。所以,这些字眼成了演绎爱情的永恒主题,成了最能触动在爱的漩涡里打转的人的点。导演将这个点运用的细致而巧妙。
耄耋之年的爷爷和奶奶,早已历经沧桑,他们,真正的跨越了时间与信任的障碍,把岁月里累积的小摩擦作为谈笑的事例,互相埋怨却不记恨;把生活里遇到的小冲突作为闪光点,互相调侃却不生气;把彼此的小缺点作为陪伴相携的理由,互相提醒却默默的包容。
人们总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想说,相知后的相爱,相懂后的相守,是最长久的告白。
【关于成长】
焦姣说:暗投了才能看见星光,要向死而生
大牛说:我活成了仙人掌,以为伤了别人,却发现最痛的是自己
我一直都觉得,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哪怕你是中规中矩的乖乖女。我们出生的家庭环境就是我们最原始的烙印,我们固有的缺陷固有的恐慌都来自于这原始的烙印,你每看透一点,每冲破一步,你就成长一步。
但更多情况下,我们普通人第一步能做到的是全盘接受且不自知,亦或是,全盘否定且自以为知,无论哪种都不是冲破藩篱反而是越陷越深。
正因为如此,焦姣和大牛在屡屡徘徊后有了上述两句话的感悟,那一刻,他们既不是全盘接受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真正的认清自己认清现状,放大优势剪断劣势,就像焦姣选择破釜沉舟的拯救即将沉沦的自己,大牛选择回过头去重新出发。这段剧情看起来比较合情合理,不那么浮夸,导演给我们上了堂不错的成长课。
【关于爱情】
小虾和教授说:只有你,让我觉得再短距离都是隔世煎熬
这段爱情故事讲的有情怀,我喜欢。信、书、诗词、学生还有教授,即便谈恋爱的主体---男女主人公在影片的最后几分钟才真正见面,却依然是个不错的谈恋爱方式,因为,突出了“谈”这个字。
就像大牛说的那样:现在的爱都能做了,干嘛去谈。所以,谈因为稀缺而更重要,因为重要而更动人。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下,一切都变得功利起来,那种又费时间又神秘感太强的事情,没几个人能坚持下来,比如通信。
导演在影片中为我们呈现了这种节奏慢且文艺感强的谈恋爱方式,但柏拉图式的精神交流能否战胜快且准的感官快感,不同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选择,文艺与唯美毕竟只是小众需求。但无论怎样,这杯文艺鸡汤,我喝的很甜。
【关于......】
东坡先生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我们毕生所求的安身之处,何尝不是那安心之处。
我们是有感情的动物,无论是什么情,大的小的,紧握的放手的,拥有的失去的,天生的抢来的等等等等,不论形式多么多种多样,过程多么婉转曲折,结局多么美轮美奂,最终要面对的还是你的心,你的真心,你的不加伪装不穿铠甲的真心。
“此心安处是吾乡”,此乡,是身体的栖息地亦是灵魂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