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中国,素有“民以食为天”之说。中国人在已经温饱的基础之上,升华出了美食家和吃货两大类别。我见识短浅,自觉归于第二类,当然,这并不防碍在下大谈特谈吃之美妙、之不亦乐乎。害羞
当下正怀念儿时的吃食。其实当时刚刚能吃饱,吃好是谈不上的。所幸在于其时农村没有被工业化所污染,水清天蓝,吃的是原生态的食物,较之当前同样的食品,味道大不同。到如今,我还惦记着小时侯妈妈炒的茄子、豇豆,只放油盐,我都能就下两大碗饭!那时侯,啥东西啥味,猪肉尤其难得,只说炼猪油,那就真的是一家炼油、满湾子飘香。一家一户的黑土猪,用糠和粮食喂大,一年只出一次栏,比之今日催大的洋猪肉,味道真有天壤之别呀!还有山上的野磨菇,春雨过后星星点点冒出来。我是最会捡磨菇的小姑娘,磨菇拾回家一般是参汤喝,放点葱花,香得很!
小时侯大家都不富裕,想打牙祭,除了过年和四时八节之外,最兴奋的就是夏天干塘了,去抓鱼!家鱼一般承包人已经打走,剩下的小鲫鱼、屎安皮、小参子就是孩子们的天堂。只要听到“捉鱼”的喊声,我们小姊妹仨飞一般地奔向田野,“扑通”一下直跳下塘,从不担心自己会淹到,拿着簸箕和网兜,追着被浑水赶上水面的小鱼,欢笑声不绝于耳。偶有摸到漏网的大鱼的,更是兴致勃勃,一片尖叫声。捉回家的鱼一般是晒干,炸着吃很香的。
奶奶很会做腌菜,雪里葓、嫩豇豆腌的黄灿灿,香气扑面而来,上学寄宿带两大瓶去就是一个星期的菜了。还有豆瓣酱、酱萝卜,下饭是最好的。奶奶会生病,亲戚来看她都要带一包糖和罐头,有的时侯还有蛋糕和饼干之类,对于乡下的孩子而言,真是洋味哈,欠吃得很。慈祥的奶奶从不舍得自己吃,看着站在跟前地上的一溜渴望的眼神,叹着气细细分好塞进孙儿们的嘴巴,这才放心。
有时跟着大人上一趟街,吃到包子、果子(油条),也算是高兴事哈。10岁时第一次吃皮蛋,好怪味!湾子里的货郎,挑着担子,喊着“纸烟瓜子糖哎~~”,小孩子们快速地拿出平时积下的牙膏皮子、鸡胗皮、皮鞋底,跟着货郎跑,换几个棒棒糖吃,互相比着谁换的多。我能说我小时侯鬼精灵吗?有些鸡在外面丢蛋,我都找到窝子,每天能捡到两三个咧!交给奶奶能得到一句夸奖咧!转圈 过年是最盼望的事啦,除了有新衣服穿,家家要打糍粑、炒花生瓜子、各种鱼丸肉丸,放开肚皮吃吧!
你看,别人觉得辛酸的乡下儿童,当事人却不觉得造业,乐在其中!用我妈的话说:”真是混头包儿!不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