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1.课文的两首古诗,分别是宋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唐 杜甫的《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绘的是六月西湖荷花盛开的独有美景,语言浅白,表达了诗人喜爱和赞美西湖美景的情感;《绝句》则通过朴实自然的语言,动静结合,远近交错,声色相衬,描绘了诗人所居的草堂周围明媚的春景,表达了诗人欢快愉悦的心情。诗歌语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有利于学生诵读理解。
2.课文以中国画分别与诗歌相配,诗画对应,既给予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有利于图文结合了解诗句内容,有利于激发想象画面说话的兴趣。
3.虽然这篇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但一篇课文相对而言是一个整体,从优化的角度思考,能整体处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整体处理,如识字写字、读准读通课文等。
4.课后练习“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复杂的学习心理过程才能达成,需要经历从阅读理解到内化转换,再到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再表达的全过程。切实做好该目标的任务分析,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是确保目标达成的保障。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20首古诗了,他们对什么是古诗、对古诗的诵读要求、古诗的背诵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和现代汉语词语的词义与古汉语词语的词语关系已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形成一定的借助插图了解诗句意思的能力,这些都是学习这篇课文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用。
2.二年级的学生要高质量达成教学目标“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无论从拥有的知能水平还是认知心理来说,都是十分困难的,因而评价的目标水平要求不宜太高,只要能借助插图和生活经验说出符合诗句意思的画面,就应该视作达成教学目标,不宜提出具体形象的要求。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通过读读指定的两个诗句,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什么样的画面,感受夏日西湖景色的美好和春景的明媚艳丽,感悟诗人的情感。
3.能正确认读“晓”等11个生字新词;正确认读多音字“行”在本课的读音,能据音组词或据词定音。
4.能正确读写“湖”等8个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能做到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正确。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正确认读“晓”等11个生字新词,正确认读多音字“行”在本课的读音,能据音组词或据词定音。
3.正确读写“湖”等8个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能做到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正确。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通过读读指定的两个诗句,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什么样的画面,感受夏日西湖景色的美好和春景的明媚艳丽,感悟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晓”等11个会认读字字卡,“湖”等8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写字的PPT。
学生:每人一套“晓”等11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注: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指导”指的是采用班级的组织形式进行交流汇报,以获取学生学习结果以及思维过程,相机进行指导达标。)
一、激趣导入,板题释题,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一)激趣导入,板题释题。
导语: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是《古诗二首》,谁能背一背里面的古诗《村居》或《咏柳》?(指名分别背诵这两首诗歌。)这两首诗歌写的是春天的景色和景象。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古诗,好吗?请看老师板题。
板书题目:15古诗二首
全班齐读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读了课题,你知道我们要学习多少首古诗呢?(预设:要学习两首古诗。)你是从课题的哪个词知道的?(预设:二首)对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两首古诗。
(二)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1.导语:那么,这两首古诗分别描绘了什么时候,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古诗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古诗的内容,就能够知道了。
二、学习朗读课文,学习会认的字。
(一)尝试朗读课文,学习会认的字和多音字“行”。
1.出示任务:
(1)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在课文里把会认读的字圈画出来,然后借助拼音把这些字宝宝读准。
2.反馈指导:
(1)订正会认的字的圈画情况。
(2)出示会认的字字卡(注音),指名拼读(学习速度中等的2—3个学生)相机指导。
(3)自由拼读、全班齐拼读。
(4)指名拼读(学习较慢的学生)相机指导。
3.学习多音字“的”。(注:多音字的内容板书在副板书位置。)
(1)导语:除了要读准这些会认的字外,这一课还有一个多音字要读准。(出示“行”,注本课的读音音节并组词“一行”)
出示任务:自由读读,读准它在本课中的读音。
(2)反馈指导。
指名读。
(3)出示任务:“行”字,我们还学过那个什么读音呢?读这个音可以组什么词语呢?
(4)反馈指导。
预设:读xínɡ;组词:行走、步行、行李。
(5)小结:“行”这个多音字,不同的读音表示不同的意思,要联系具体的词语读准确,千万不要读错了。
(二)会认读的字音难字学习,读准课文学习。
1.导语:(小结会认读的字学习情况后)请同学们再次轻声读读会认读的字,看看哪个字容易读错,提出来让大家注意。
出示任务:轻声读读会认读的字,看看哪个字容易读错,提出来让大家注意。
2.反馈指导:(注意归类指导,即一生指出一个后,就让学生找出相同类型的字,一齐正音。)
预设:平舌音的:慈;边音的:鹂、岭;后鼻韵母的:竟、映、鸣。
正音后,单字开火车检查、巩固(直呼)。
3.读准课文练习。
(1)出示任务:自由朗读课文,在读准音的基础上,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2)学生自由练习。
(3)反馈指导。
①指名一人朗读一首评议一首的朗读。(一首指名两、三人)
②以会认的字音准和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为标准师生评议。
③评价完一首,齐朗读一首。
4.小结:朗读课文我们首先就要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这才叫做把课文读准了。
(三)继续学习会认读的字。
1.导语:刚才我们读准了会认读的字的读音,读准了课文,接下来继续学习会认读的字。
出示任务:轻声朗读课文,读完后给会认读的字找朋友,在它们的下面画上横线(提示:连在一起读的就是它们的好朋友)。(注:有些字在课文中是单音节词,这些单音节词不要硬找朋友,可留待口头组词找朋友。)
2.反馈指导:
(1)反馈订正画词情况,相机强调“连在一起读的才是好朋友”。
预设:晓净慈寺毕竟映绝句黄鹂鸣含西岭泊
(2)PPT示课文词语,会认读的字注音,双音节词直呼读字读词,方式如:“慈、慈、慈,净慈寺的慈”;单音节词直呼读词,方式如:“晓,晓、晓、晓”齐读,自由读。
3.“晓、慈、毕、竟、映、绝、鸣、含、岭、泊”口头组词。
(1)(贴出要求口头组词的会认读字的字卡<不注音>后)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在生活中,它们会和哪个字宝宝组成词语的呢?同桌说一说。
(2)反馈指导:
①逐一反馈,学生组词正确的,就以字卡为中心板书成词语;如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则把这个词语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示区别和纠正。
②将学生组的词语带读(或齐读)一、两遍。
③如诗歌中的单音节词所组词语是诗歌中的本义的,则要告知学生,例如:晓(拂晓),鸣(鸣叫)。
(3)小结:同学们真用心,能在生活中知道那么多的词语,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词语的。
三、会认读的字认字初步评价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1.所出示的字脱音节;2.游戏要能让全体学生都参加。)。
四、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两首诗歌。
(一)尝试质疑。
1.导语:通过课文的词语和我们组的词语,我们了解了会认读的字在诗歌里的意思,但是由于古诗是古时候写的,有些词的意思与现在的意思不太一样,同学们可能读不懂。有不懂的不要紧,把它找出来,我们一起解决,好吗?
出示任务:轻声朗读课文,想一想有哪些词是不懂的、不理解的,在词的下面写个问号,待会儿提出来请同学老师帮忙解决。
2.反馈指导。
预设:
晓:早晨。毕竟:终究、到底的意思。四时:泛指其他的时节。接天:水天相接的地方。无穷:没有边界,没有尽头的意思。
绝句:四句一首的诗歌叫绝句,它是诗歌的一种体裁。窗含:被包含在窗框之中的意思。东吴:三国时期,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的政权,史称“东吴”,这里泛指现在的江苏、浙江一带。“千秋”“万里”:在我国,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只是表示很多的意思。千秋:只时间很久很久。万里:指路程十分遥远。
(二)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和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释题,简介诗人。
(1)导语:同学们,阅读要思考,有不懂的、不理解的,要提出来想办法弄清楚、弄明白。善于思考,学会提问,你的阅读能力就会一天比一天强。让我们打开课本71页,开始学习第一首古诗吧。请看老师板书诗歌的题目。(板题后齐读课题)
提问:通过刚才的质疑,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预设:题目的意思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别林子方。)
导语:对了。净慈寺是西湖岸边的一座寺院,林子方,是诗人杨万里的好朋友,诗歌题目的意思是早晨,从净慈寺出门送别好朋友林子方的意思。诗人在送别好朋友的时候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让他欣然写下这首诗歌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写这首诗的诗人——杨万里。
(2)简介杨万里(见《教师用书》)。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大意。
(1)导语:那么,诗人在诗歌里描绘的是什么时候西湖的景色?看到西湖的景色,他发出什么感叹呢?让我们一起读诗歌了解了解吧。
出示任务:朗读诗歌,想一想:诗人在诗歌里描绘的是什么时候西湖的景色的?用实心圆点点出有关词语。看到西湖的景色,他发出什么感叹?用横线画出有关诗句。
个体操作思考。
(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形成答案;指导朗读相关的诗句,重点指导朗读诗歌的节奏。)
预设:(注:学生答案只要求意思相同,不要求文字雷同,后面的回答、说话要求相同,不再注明。)
第一问:诗人在诗歌里描绘的是六月时西湖的景色的。有关词语:六月中。
第二问:看到西湖的景色,他发出了这个时候西湖的景色与其他时候的景色不同的感叹。有关诗句:风光不与四时同。
(3)小结:诗歌一开始,诗人就发出感叹:毕竟是六月中的西湖啊,景色风光就是与其他时候的不同。
(4)导语:究竟诗人杨万里在送别好朋友的时候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让他发出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一起继续读诗歌了解了解吧。(PPT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插图)
出示任务: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观察课文的图画,想一想,你根据图画上画的内容可以找到哪句诗句?图文结合能猜出这句诗句是什么意思吗?然后用“我在图画上找到的诗句是……。我猜诗句的意思是:……”说一说。
个体读、看、说,同桌相互交流(师巡视指导和了解学习情况,为班级交流汇报做准备)
(5)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边说边在PPT的图画上指出相对的地方;说话后,指导朗读相关的诗句,重点指导朗读诗歌的节奏。)
预设:
诗句:第三、四行。猜的意思:荷叶在湖面上铺展伸向水天相接的地方,碧绿碧绿的;荷花在朝阳的映衬下格外的红艳。
3.说说想象到的诗句描绘的画面。
(1)导语:结合图画,我们读懂了这两行诗句的意思。这两行诗句描绘的是诗人送别友人的时候,看到的西湖荷叶茂密、荷花盛开的景色。你能通过朗读,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读这两行诗句看到的画面吗?
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诗句,结合插图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用上课内外学到的词语,说说自己看到的是什么样的画面。
个体操作练习,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先有感情朗读诗句,再说看到的画面。)
预设:
又大又圆的荷叶密密层层在湖面铺展开去,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之处,一望无边都是青翠碧绿的。无数亭亭玉立的荷花,在朝阳的映衬下盛开着,显得与众不同的鲜红娇艳。
(3)个体根据评议再练说,再反馈指导。
4.体会诗人情感,背诵全诗。
(1)提问:西湖六月的景色确实太美了,难怪诗人会发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感叹。那么,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指名回答。预设:诗歌表达了诗人喜爱和赞美西湖美景的情感。)我们一起来当当诗人,带着这样的情感诵读诵读这首诗吧。
(2)自由诵读,指名诵读。
(3)导语: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已经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朗读了很多遍了,你能背诵下来吗?背诵也要讲究诗歌的节奏,把诗人的情感也表现出来哦。
(4)个体试背;同桌互背;指名检查。
4.小结:通过实践,我们知道图文结合、结合生活实际和展开想象,了解诗句意思,了解整首诗歌大意,是一个好方法。接着,我们也用这个方法学习《绝句》,好吗?
(三)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和背诵《绝句》。
1.释题,简介诗人。
(1)导语:好的。请看老师板书诗歌的题目。(板题后齐读课题)
提问:通过刚才的质疑,我们知道什么是绝句了。这首绝句是杜甫闲居在成都浣花溪草堂写的四首绝句中的一首。究竟诗人闲居在家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能让他情不自禁写下这首诗歌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位诗人吧。
(2)简介杜甫(见《教师用书》。)。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绝句》的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1)导语:那么,诗人闲居在家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PPT出示《绝句》插图)提问:图画上,诗人正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指名回答。预设:诗人正在家里坐在窗前看窗外的景色。)
出示任务:朗读《绝句》,观察课文上的图画,想一想,你根据图画上画的内容可以找到哪句诗句?图文结合能猜出这句诗句是什么意思吗?然后用“我在图画上找到的诗句是……。我猜诗句的意思是:……”说一说。
个体读、看、说,同桌相互交流(师巡视指导和了解学习情况,为班级交流汇报做准备);班级交流汇报。
(2)反馈指导。(要求::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边说边在PPT的图画上指出相对的地方;说话后,指导朗读相关的诗句,重点指导朗读诗歌的节奏。)
预设:
第一、二行诗句猜的意思: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一行白鹭飞向蓝蓝的天空。
第三、四行诗句猜的意思:透过窗户望到了西岭千年不化的白雪,门外江面上停泊着将要远去东吴的船只。
3.体会诗人情感,说说想象到的诗句描绘的画面。
(1)导语:我们通过图文结合,结合生活中了解到的,读懂了《绝句》的大意。(复述诗歌大意后)诗歌前两句是描绘了诗人看到的由黄鹂、翠柳、白鹭和青天构成的由近到远的、色彩明丽的景色。后两句写了诗人透过窗户远眺西岭壮美的雪山,以及门外江面上停泊的船只,由远到近,构成另一个清新广阔的景色。
提问:诗人写自己在家里看到的如此色彩明丽、清新广阔的景色,想表达自己什么样的心情呢?(指名回答。预设:诗人想表达自己愉悦的心情。)
导语:那么,你能根据诗句,结合插图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诗人描绘的第一个景色,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行诗句,结合插图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用上课内外学到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
(2)反馈指导。
两只黄鹂在不远处翠绿的柳树上欢乐地鸣叫着,一行白鹭在蓝天上飞翔,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4.背诵全诗。
(1)导语: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东吴船,看到如此绝美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愉悦舒畅啊。让我们一起来当当诗人,带着这样的情感诵读诵读这首诗吧。
(2)自由诵读,指名诵读。
(3)导语: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已经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朗读了很多遍了,你能背诵下来吗?背诵也要讲究诗歌的节奏,把诗人的情感也表现出来哦。
(4)个体试背;同桌互背;指名检查。
(四)小结:(两首诗歌的学习方法,见第一首的小结。)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1.所出示的字脱音节;2.游戏要能让全体学生都参加,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六、写字指导。
(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然后班级交流。(学生在说记法中说到的形近字、音近字,组词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帮助区别字形细部,识记字形。)
(二)指导书写。
1.根据结构给这些会写的字分类。左右结构:湖、绝、岭;上下结构:莲、穷、荷、含、吴。
2.指导“湖”“绝”“岭”的书写。(学生提笔写字前,提示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以下相同,不再重复。)
(1)观察并说说“湖”“绝”“岭”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
(2)分别提示:“湖”三点水偏左;“古”字瘦长,主体在竖中线左边;竖压竖中线起笔,第一横过竖中线收笔,横折在横中线下方起笔到竖中线转折,折压竖中线;“月”的撇穿插打“古”的下方收笔。“绝”字右比左上下都要伸出;“色”竖弯钩在竖中线左边起笔,舒展。“岭”字山字旁竖折的折要斜;“令”的撇穿插到山字旁竖折对着的位置收笔,点压横中线。范写“湖”和“岭”。
(3)学生在教科书上全部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3.指导“莲”“穷”“荷”“含”“吴”的书写。
(1)仔细观察,说说“莲”“穷”“荷”“含”“吴”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
(2)(小结:“莲”“荷”“吴”下窄下宽;“穷”“含”上宽下窄。)分别提示:“莲”字的“车”撇折压竖中线起笔,过横中线和竖中线交叉处转折,压横中线收笔;走之底的点起笔与“车”的短横齐平,捺舒展托住“车”。“穷”字的穴宝盖点压竖中线起笔;“力”的撇压竖中线起笔,穿插进穴宝盖,横折钩的横在横中线下方起笔运笔。“荷”字下面的单人旁靠左,“可”的横河“口”都过竖中线,“可”的横写在横中线上方。“含”字的“人”撇和捺要舒展,撇富哦横中线收笔,捺压横中线收笔;下面点压竖中线收笔,横撇的横压横中线,撇在竖中线收笔。“吴”字上部的“口”略扁;“天”的第一横在横中线上方起笔运笔,撇压竖中线起笔,舒展,捺舒展,收笔与撇齐平。范写“莲”“穷”“荷”字。
(3)学生在教科书上全部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七、会写字书写练习。(略)
八、总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口头组词和会写的字字形比较板书(略)
15古诗二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绝句
六月中 黄鹂翠柳
不与同 白鹭青天
无穷碧 千秋雪
别样红 万里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