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三字经”想到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小时候父亲教读的三字经,到现在还能记得,尽管我当时还不认识字,可见童子功是何等的重要。

古时候,上学的小孩都要从三字经读起,这是启蒙教材,性格习惯养成教材,思想品德教材。功能如此之多,读起来朗朗上口,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可见古人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是下足了功夫的。

从读三字经,我想到了以下三点。

1

古人非常重视小孩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性格习惯养成教育,并且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本识字读本里面,既认识了字,又学到了知识,还塑造了品德习惯,一举三得。

反观现在的小学教育,识字是识字课本,思想品德是思想品德课本,而且还没有性格养成课本。这种分离和缺失,造成了小孩性格习惯养成教育的缺陷,思想品德也杂乱无章,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和社会风气反差太大,教育的效果显得苍白无力。

因此,我建议现在的小学启蒙教材应该向古人学习,向三字经取经。要通人性,接地气,拒绝假大空。让如今的孩子,采天地之灵气,纳古典之精华,传承文化基因,形成好的性格习惯。

2

古人非常重视背功,每个上学的小孩必须背诵三字经。我之所以还记得几句,与小时候的背诵有关。好的书籍如能在儿时背诵下来,可以经年不忘,终身受益。现在的小学教育家们是否应该向古人学习,编辑一些类似三字经好的启蒙读本,让孩子有书可背。

编辑好的启蒙读本,不一定要重新编写,而是去做一些修订工作就行。比如,修订后的三字经,去除一些糟粕后,基本保持原貌。

再一个也很重要,就是要将背诵纳入考核学生的硬性指标当中去。要知道,背诵是基本功,是国学经典传承很重要的方法,也是提高智力水平的一种助益和途径。可惜的是,我们背诵的传统正在丢失:一是被五花八门的功课所挤占,搞得学生不堪重负,哪有时间去背诵;二是考核手段不硬,怕被社会诟病为死读书而不敢要求学生背诵。我的孩子在读幼儿园时就背诵古诗词88首,后来他选择了理工科,但历史人文社会科学也很好,与他小时候的背诵古诗词关系很大。

3

古人非常重视文字美、音韵美,这是三字经等书藉传承下来很重要的原因。人之初,性本善,只有六个字,文字简洁,表意清楚,读起来朗朗上口。我们的教育家们,是否也应该在这方面下点功夫,编辑一些宜于传唱的美文呢!

说到文字美,音韵美,不得不提到文言文。如果我们在写作时,适当运用一点文言文,你会发现,我们的作品语言会更凝炼,文字会更简朴更传神,文章会更有韵味。而这些都需要儿时的童子功打好基础!

以上这些,就是我读三字经所想到的,可能不合时宜,可能贻笑大方,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在“不同风格识字教学观摩研讨会”上的讲话(节选) (2013年11月深圳) 崔峦 2013年11月,广东省东南...
    Nell阅读 1,342评论 0 12
  • 从前慢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
    水晶之语阅读 148评论 0 1
  • 接受开始笨拙的自己 人人都想速成,想想还是可以的,但是也需要付出,快速入门还可以实现,是绝对可以做到的,速成是几乎...
    啊貴阅读 128评论 0 0
  • 分享的文章提的这个定律确实从未听说过,很不谈了解,不过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经历过。从文章最简单的归纳,谁用的好归谁,...
    丿子木丨阅读 14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