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7日,我们一行20余人来到诸城参加潍坊市小学数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研讨会。
会上,两位老师分别展示了四年级的《植树问题》、六年级的《圆的认识》,两位教研员老师展示了片段课《圆的特征》、《做对≠最优》。
来自潍城区三里小学的赵晓敏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的《植树问题》。这节课在青岛版中编排在四年级下册的智慧广场中。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一条线段上有不同的植树情况。
2.能说出不同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
3.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正确方法解决问题。
赵晓敏老师提供了一个小小规划师的大任务:
为进一步建设更高水平的全国文明城市,我市需要对城市进行绿化。我们学校认领承包了校门外200米路两旁的植树任务。
为了更加的整齐、美观,我们统一种植白杨树,每隔5米种一棵,据了解我们要购买的白杨树苗每棵10元。预算金额不能超过800元。一共需要种多少棵树?依据是什么?哪种方案符合预算?
思考:一共需要种多少棵树?
相对于还没有接触植树问题的孩子来说,这个任务难了些。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要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重要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
当孩子们在200米路两旁种树多少棵发生争执的时候,赵老师巧妙地引导,带领孩子们一起先研究20米路一旁种树的情况。通过几次讨论,孩子们通过辨析、争论,终于弄明白了三种情况:两端种、一端种、两端都不种。
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在课堂上,赵老师放手让孩子们讨论,不时加以点拨。孩子们不时碰撞出精彩的火花。到前面展示的女孩画出现了错误,同伴们马上给指了出来。当孩子算出20➗5=4时,老师的问题“4个间隔就是4棵树吗?”把孩子引向更深入的思考,找到了间隔与树的关系。
在这样规模的展示课上,敢于放手给孩子,需要极大的勇气。
一点思考:这个大任务我感觉有点难,是否可以换成具体情境的任务,比如在两个旗杆之间、以一座楼为起点或终点。
寿光羊口镇杨庄小学张振芬老师执教《圆的认识》。
在这节课中,张老师请同学们帮聪聪家选餐桌,并说出理由。学生都选了圆形餐桌,理由:可以坐很多人,选面积最大的,离菜近……
张老师给学生提供了材料,请同学们尝试画圆。
在画圆的过程中,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达,既有个体的独立思考,又有互相之间的交流,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又有教师的适当点拨。
学生画圆的方法总是出人意料。比着圆盖画,比着图钉画,用图钉按住木条,旋转木条画……其实老师还提供了线绳,但是孩子们不会系绳,想出了方法却无法实践。
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实施的时候总会与想象有所不同。
画圆之后,交流为什么会画不好,找到画好圆的关键。
一点思考:在画圆的时候,老师一直没有给出圆心的概念,以中心点代替。此时火候已到,完全可以在这里提出。
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用圆规画圆。画好之后,再进行比较,看看在圆规上能找到刚才哪些画圆的工具的影子。这点可谓精彩。
画圆之后,是说圆,说出圆的看的见的、看不见的特征。
前面的时间用的比较多,这里说的时间就少了。
在这节课中,老师没有绑住孩子的手脚,而是放手让学生去画,在画、观察的基础上来认识圆,最终达成学习目标。
一点思考:学生自主探究所得来的知识是散乱的,需要教师点拨,进行梳理,才能条理清晰。
昌乐教学研究中心的朱承玉老师带来了一节片段课《圆的特征》。
这节课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之后精彩的交流。
圆有无数条半径,为什么呢?因为通过折一折,可以知道圆有无数条对称轴,而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所以半径有无数条。
推理意识怎样培养?这不就是推理嘛。
研究过后,马上进行练习,是对教学内容是否掌握的即时评价。
拓展延伸:一个圆撕掉一部分,还能找出圆心吗?
实践出真知,在这个环节,动手操作加上解说是最好的方式。
王敏老师展示的片段课《做好≠最优》,让人耳目一新。
这节课通过一道题目,来感受最优方案与正确答案之间的不同。
正确答案为什么不能得满分?孩子们的回答很到位:没有打开思维。
一点思考:在高年级,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多种解决方法,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优解决方法?怎样的方法才是最优方法?怎样让学生更上一层楼?
学习是快乐的。满满的一下午,走出报告厅的时候已是华灯初上。
凉爽的风拂面而来,老师们意犹未尽,边走边讨论着听课的感受。真心地希望,能够静下心来,好好进行教学研究,做好一名教师。